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一间民房内,67岁的孙梦臣在昏黄灯光下,用心琢磨一幅书法刻铜作品。榔头敲打在锋利的钢凿上,“叮叮当当”清脆如风铃,沉闷的空间一下子灵动起来。

孙梦臣本名孙建明,梦臣是他的字,意为以民国刻铜名家张寿臣为榜样,传承、发扬中国刻铜艺术。他身量不高,皮肤白皙,稍染白霜的头发梳成了中分头型。

孙梦臣在雕刻作品。海宁市传媒中心 供图

“我以前是海宁锁厂一名职工,在厂子里干了几十年。因为从小就对书法篆刻艺术感兴趣,闲时喜欢钻研。”提起自己的过往,孙梦臣打开了话匣。

1976年,他进入锁厂工作,一开始在翻砂车间干体力活,后来因从小打下的艺术功底,被调入模具车间雕刻模具。

说到关键处,他拿起手中小榔头展示:“你看,这是我1979年到杭州标牌厂学习时自己做的,这把榔头我已经握了45年了。”

为学习雕刻模具技术,他遍寻名师,先后拜师杭州夏国英、上海陈鹤书、沈志民等人,雕刻技术日益精进。此外,他曾拜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会员吴静初先生为师修习书画篆刻,艺术审美日臻成熟。

在“艺术+技术”加持下,孙梦臣雕刻的钢模开始享誉业界。那时候,厂里常请他雕刻铜印或铜质镇纸赠送客户。“但仅仅是把刻铜作为业余爱好,偶尔为之而已。”孙梦臣说。

后来,锁厂转制,孙梦臣下岗了。同时,电脑雕刻日渐兴起,手工雕刻受到巨大冲击,他面临着再就业困境。

2005年的一天,孙梦臣受女儿启发,将其铜刻作品《兰亭序》发到一个知名收藏网站上。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六七个咨询电话,有人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

“自己刻的作品居然有人喜欢,而且还愿意花钱购买,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着。”孙梦臣回忆道,那时,他每发一件作品,很快就会被古董文玩买家收藏,摸索出了一条结合技术与艺术的道路。

此后,他将全部精力放到刻铜上,不断精进技艺,名气也越来越大。韩羽、武怀一、姚晓东、韩天衡、刘一闻……众多国内书画名家、收藏家与他合作,成了他的“顾客”。

孙梦臣的铜刻作品。海宁市传媒中心 供图

“梦臣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临摹或刻凿剔刮。他运刀稳、准、狠,线条健、厚、重,作品发散着文人气、隐士气、金石气……他借用得体的运刀和手法,让线条充满张力、动感和饱和度。”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沈嘉禄曾这样描述孙梦臣的作品。

一次“触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孙梦臣为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一品堂”。“希望我雕刻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的精品,让人能从中品味出我的人格、人品、人生及对艺术的追求。”孙梦臣说。

2022年,孙梦臣与上海知名收藏家合作,邀请上海10多位书画名家亲笔撰写书画稿,雕刻成刻铜作品,目前已完成百余件。

一首小诗、一句隽语、一叶小舟……眼下,他仍每天埋首在铜板钢凿间,一锤锤地敲打着自己的艺术世界。(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