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约从3000年前开始《诗经》当中的篇章就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成为记录、传承百姓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在这些诗歌当中,提到了50多种树木,其中桑树出现的次数最多,栎树与松、杨、桃、柏等也大量出现,说明这些植物在当时比较常见,而且有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资料图)
在我们生活中大家都很熟悉的栎树,也出现在了《诗经》之中。《诗经》中柞、杼、栩均指栎树,其中六首诗里写到了“柞”,四首诗写到了“栩”,足可见其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指的是栎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秦风·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意指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的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这两处均表现出了栎树枝繁叶茂的特点,由于其耐旱怕涝的特性,都是生长在山坡上,呈现出各得其所,各归其宿,生机勃勃的景象。
槲栎古树(北京密云)
《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意指大鸨(鸟名,似雁而大)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栎树上。《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意指漂亮鹁鸠(一种短尾的鸟)从远处翩翩飞来,最终栖落在茂密的栎树上。这两处引用都体现了栎树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的作用。栎类枝繁叶茂,是极其优良的食源植物,可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及多种真菌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据相关研究统计,一棵栎树可为500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这表示栎类在古代的重要用途之一:休憩,娱乐。栎树本义为快乐之树,“乐”之本意当为“栎”。栎树高大,易成茂林,又能饲蚕,大有裨益于人类,因而古人视其为神树,并常在占卜之地种植栎树。
《小雅·车舝》:“陴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焚烧祭神。从字面意思来看,析薪就是劈柴,这里体现了栎树在古代作为薪炭的重要功用。从更深层次来看,在《诗经》中,析薪和束薪往往是爱情婚姻的象征。在《诗经》那个时代,人们取火条件很单一,主要是靠烧柴,因此“薪”对人们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古人在结亲时,必以黄昏为时,而黄昏时天色已晚,所以此时会取柴薪作火把来照明,而且也要祭神、祭祖,用薪柴烧火烤肉来祭祀先祖,以保佑婚姻美满长久。这样,析薪就与婚姻联系在了一起。
储备薪炭
对《诗经》采集文化的研究也指出栎树果实富含淀粉,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它曾是人类抗御饥荒的重要食物来源。且壳斗可用于染色,也可用以鞣制动物皮毛作为衣物,所以先民采集较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四首提到柞树的诗歌也写到了“君子”,有“既见君子”之喜悦。
综合看来,栎树在上古时期就因其多功能的特性而得到广泛栽植培育,它根深本固的特性与中华文明相得益彰,不仅用途广泛,还是神圣之树、快乐之源,丰富的栎树文化有待你我来共同挖掘!
柞之性坚强(北京白龙潭林场)
作者、摄影:胡雪凡
排版:王洋
关于我们北京林学会
(Beijing Forestry Society, BFS)
成立于1955年,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5A级社团。致力于推动首都林业发展,是联结北京地区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专注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技术咨询与绿色产业推广、科普宣传与培训、政策及决策建议,荣获多项国家级、市级奖项。
自2009年开始关注自然教育,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是第一支以学术性社会团体推动自然教育在行业发展的队伍。我们以“普及林业相关知识、推广森林文化理念、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培养科普专业人员、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为己任,致力于北京的生态建设与科学普及,探索北京森林文化发展模式,创建了“森林与人”科普品牌,推荐社会实践基地,全方位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满足市民生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