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新材料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一批产业集群正在孕育形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很多领域还处于起步或追赶状态。这表现在:

产业规模亟待提升。全省先进金属材料以钢铁材料为主,2020年入选民营企业500强的材料企业均为钢铁企业,其他产业相对规模较小。碳基新材料产业点多面小,尚属点状突破、加速成长阶段。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刚刚起步,企业数量较少,部分大型项目尚未投产,产业整体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仅有太钢不锈等6家主板上市企业和新成新材、兰花纳米等8户“新三板”挂牌企业。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省新材料产业总体呈现“先进基础材料单一、关键战略材料薄弱、前沿新材料短缺”的特点,产品结构主要以中低端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先进钢铁材料产品除太钢集团的高品质不锈钢外,其他企业主要以建筑用棒线材产品为主,中厚板、管材、型材等产品占比较低。铝基材料产品呈现氧化铝多、电解铝少、深加工弱的窘态。镁基材料产品多以镁锭、镁合金为主,仅有银光华盛、同誉金属等少数企业开发生产镁合金轮毂及各类挤压构件型材等产品。碳基新材料高端产品仍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

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全省新材料产业资源性特征明显,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太钢不锈钢产品省内加工转化不足60万吨。永磁材料产业链前端在国内属“领跑”阶段,但后端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还处于“跟跑”阶段。半导体材料方面,省内没有与碳化硅衬底材料相关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下游产业链配套不足,产业化能力受到制约。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据统计,材料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高校在我省布局稀缺,省内仅有一家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一家中科院重点实验室。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重生产轻研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在中部六省排名均靠后。高端炭材料、茂金属聚乙烯等产品尚未突破进口替代瓶颈。生物基新材料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仍未突破,与传统规模化生产的石化材料相比,竞争力不足。

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我省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全省仅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有材料与科学工程教学专业,材料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同时,新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省内缺少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司和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面对全国各地新材料产业所呈现的百舸争流、竞相发展态势,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新材料产业处于“六新”突破的重要位置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省通过全方位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特别是大力实施优势转换战略,推动煤炭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电力优势转化为电价优势,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户终端电价降至0.3元/千瓦时的优惠政策,这将对新材料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省承接新材料重大转移转化项目迎来爆发式增长和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机遇。

通过创新驱动、项目带动、重点突破、集约集聚、开放合作,山西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提升,必将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大省、强省。新材料产业也必将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