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落地实施以来,半年时间里,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产品供应不均衡、民众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


【资料图】

相关数据统计,在当前14亿人口中,只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不到总人数的5%;其中仅约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蓄,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养老第三支柱的建立,仍道阻且长。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提到养老都觉得很遥远,更关注财富增值,但其实养老并不是趴在天际的灰犀牛,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等牛群真正清晰出现时,我们必然会无力应对。”泰康基金渠道华北营销中心总监刘宏宇说。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人间理想。在刘宏宇看来,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大的养老金缺口、越来越低的养老金替代率,如果能从年轻时就做好养老规划,完成相应的资产储备和健康储备,晚晴,也定会成为另一段曼丽的风景。

养老金体系结构性改革待深化

作为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的国家,中国养老金体系发展缺口日渐增大。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4.9%,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约为40%。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计结余耗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出现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且这一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当前中国养老金体系结构性失衡问题显著,总体来说,就是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率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制度配套不足,至于被列为第四支柱的自有资产养老金根本无从提及。”刘宏宇表示。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基本养老保险征收征缴收入占比逐渐下滑,至2020年已降至68%,与之相对的是财政补助持续增加,从2010年的191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9406亿元,10年涨幅近4倍,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此外,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13.35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058.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2%。同时,个人养老金对中国家庭来说刚刚起步。可见,深化三支柱体系改革在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的背景下意义深远。

在刘宏宇看来,推进养老金体系结构性改革方向有三。首先,要推动养老金体制从现收现付型向积累型改革,缓解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其次,将养老金改革置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中,补齐第二、第三支柱短板;最后,提升养老保险比例,把不具备养老特征的大量个人资金供给转化为第三支柱的养老产品。

“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现在有将近80万亿个人存款,20多万亿理财产品,加起来100多万亿的水平,实际上这些都可以算是养老金的内容,但问题在于,它们都是以短期为主,我们2/3以上的储蓄是一年期以内的存款,4/5的理财产品是一年期以内的产品,都不具备养老特征。所以,怎么把这些不具备养老特征的大量的、有风险的个人资金转化为长期有养老属性、有相对安全保障又有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养老产品,正是我们当下需要做的。”刘宏宇说。

安全性应始终列于养老投资首位

目前,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产品范围包括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金保险、养老公募基金等。如何选择这些产品,刘宏宇认为,前提是投资者要明确个人养老金的取用规划、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过,基于产品的养老特性,安全、低风险始终是做出选择的第一要务。

“有关养老投资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这种三元悖论无论如何都是存在的,投资者不可能‘既要又要’,只能是在这三个方向上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需求的方向,在另外的方向上妥协。”刘宏宇表示,养老投资,安全第一。同时,作为一种长期安排,投资者可以将流动性放得很低,甚至放弃一部分流动性来提高确定性收益。至于收益性因素,主要看未来资金养老需求以及能够累计的资金属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成可行性较大的收益预期。

从整体风险层面看,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四类产品风险等级由高至低。在安全系数有所区别的基础上,这些产品的相应收益率也有所差异。其中,养老储蓄产品突出安全性,可提前赎回,但对年龄有要求,目前试点阶段覆盖群体有限;养老理财产品兼具收益率和稳健性;养老保险产品强调保障功能和现金流功能;养老目标基金则主要着眼收益,体现收益与风险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随着个人养老金产品持续扩容、个人养老金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获得提升,正呈现出与个人养老金双向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个人养老金尤其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刘宏宇分析,个人养老金作为真正的长期资金,对于公募基金乃至整个资本市场都将产生优化剂和稳定器作用,助推行业转型升级。随着个人养老金持续入市,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将进一步增加,A股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进而获得提高,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市场新生态有望形成,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养老FOF天然具备资产配置基因

养老目标基金自2018年推出以来,经过快速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5月初,我国养老FOF产品总量已达148只,总规模超860亿元,相较于去年底的847亿元小幅增长;其中Y份额规模达到约44亿元,同比涨超100%。

“对标境外成熟市场以及国内其他类型的公募基金,养老目标基金起步较晚,仍然较新,虽然经过了前期发展,但该类产品普遍短期业绩不高、流动性较低,与当前市场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注重流动性的特性不相匹配,因此总规模占比不足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的1%。”不过,刘宏宇也认为,随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养老目标基金市场前景广阔。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之下,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产品不断扩容,FOF、MOM等产品类型获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目前,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系列清晰,品类齐全。养老目标日期系列可覆盖“60后”至“90后”各阶段投资者;养老目标风险系列已涵盖保守、稳健、均衡/平衡、积极多个风险层级,满足投资者对高、中、低档不同风险水平产品的配置需求。

刘宏宇表示,养老目标基金之所以发展潜力大,是因为具备四方面突出优势。一是FOF基金大多配置权益类资产,长期收益较为可观;二是FOF基金天然具备资产配置基因,并能够在已经分散投资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分散风险,具有专业、全面、多元匹配特性;三是养老FOF产品策略丰富,能根据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投资管理方案;四是拥有更为成熟和强大的综合投研实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养老目标基金获取长期稳健收入,刘宏宇建议,除关注长期价值投资、基金底层“资产包”配置及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之外,还需要认知自己、认知基金公司、认知产品。

“相比于养老目标风险基金这种更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且清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司机’,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更适合没有太多精力和投资经验的‘小白’,是一个‘傻瓜式’养老投资工具。”刘宏宇介绍,为适应中国国情,我国的目标日期型基金一般采用线性和阶梯形两种权益仓位变化方式。线性的权益资产权重每一年都在变化,阶梯形的权益资产权重每间隔2-5年调整一次,将回撤风险和收益弹性进行合理匹配,以达到适当弹性下更好地控制回撤、降低风险目的。

嘉宾简介:

刘宏宇,26年银行、信托、基金等行业从业经验,拥有CFP国际注册金融理财规划师认证、RPP养老规划师认证,2009年福布斯首届优选理财师TOP50金奖获得者。

作者:衣韵潼

视觉设计:吴越佳

视觉总监:张秀菊

剪辑:程前

监制:田欣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