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下个月要实行新规,个人到银行存取款超过5万元,要登记资金来源或者用途,一些消费者就开始担心,会不会以后自己存取款遇到麻烦?近日,央行有关人士表示,新规实施不会影响个人正常办理存取款业务,消费者也不用担心个人信息被银行泄露。

按照下月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银行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据了解,由于现金具有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有时就会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洗钱、逃漏税等不法行为。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赌博、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发生较多,仅2021年,公安机关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据报道,近日央行有关负责人为此特别表示,此次新规实施,主要目的就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

那么以后到银行办理5万元以上的存取款,手续是不是都会很麻烦?据央行人士解释,新规的实施并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事实上,即使没有新规,您要办理大额的存取款业务,银行工作人员也会要求您出示身份证,或者提前进行预约。对于老年消费者,办理大额取款业务时,本市很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会多问一句“您为什么要取这么多钱”,就是多问的这一句话,帮助很多消费者绕开了骗子设下的圈套。而新规也是对以往各家银行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一个各家机构办理业务时的统一要求。

同时,现在使用手机扫码付款已经非常普遍。很多消费者在需要付款时,都会习惯性地向商家索要收款码,然后使用手机扫码付款,或者是亮出自己手机上的付款码,让商家扫码收款。许多商家也乐得让消费者扫码付款,一方面省去了自己找零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免去了误收假币的风险。这样一来,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现金的情况并不太多。据统计,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

对于个人信息被银行泄露的问题,消费者也不用太担心。央行人士表示,“为存款人保密”是《商业银行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泄露个人信息、客户隐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