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研讨会,提出要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动力电池即将迎来规模化退役高潮。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一路疾驰向前,带动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也推动电池退役量加速释放,如何处理巨量的退役电池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片)
退役潮即将来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2023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
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产销两旺的同时,动力电池退役潮悄然来临。业内普遍认为,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8年测算,第一批商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将在2023年开始退役。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按各类型电池单吨回收收入测算,对应市场空间远超过千亿元。
“动力电池产业即将迎来规模化退役的高峰期,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变得日益紧迫。”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逢春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实现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碳排放效益。
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元成说,退役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回收利用是构建原材料闭环可持续生态体系的重要路径,降碳减排潜力巨大,全电池可实现碳排放下降50%。
企业争相加快布局
广阔的市场规模和充满想象的利润空间,让产业上下游企业“跃跃欲试”,竞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希望能够分享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红利。
6月9日,动力电池回收龙头企业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与天原股份以及宜宾市高县人民政府共同在宜宾市签署《宜宾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示范产业园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拟共同投资17.1亿元建设宜宾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示范产业园项目,在园内建设10万吨退役动力电池与电池废料再制造生产线以及5万吨磷酸铁锂材料再制造生产线。
5月19日,长久物流发布公告,拟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获取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金额合计1.26亿元。据悉,标的公司是工信部第三批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公司白名单企业。长久物流表示,此举有助于公司完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梯次产品销售的布局,打造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生态闭环。
5月22日,天奇股份公告,该公司与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建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共建锂电池回收生态体系。天奇股份表示,此次合作有利于公司锂电池循环板块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公司布局锂电池循环产业的广度与深度,共建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产业闭环。
同时,面对巨大的市场蓝海,众多“玩家”也纷纷涌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赛道。根据企查查数据,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约4.2万家,同比增长64.0%。2023年1-3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超1.2万家。
天能集团新材料事业部总裁崔星星表示,大小企业跑步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发展态势,有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回收利用体系亟待完善
当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竞争格局呈现“小、散、乱”的局面,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其回收利用体系构建亟待完善。
对此,孙逢春认为,构建顶层制度,加快完善制度与政策保障体系,包括政策引导、标准规范、考核监管、奖补激励等,推动回收利用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包括建立碳核算标准体系、形成规范碳核算方法、建立碳足迹管理平台等。
曹元成说,倡导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低碳化、资源化、绿色化为原则,以低损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打造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产业闭环生态体系。
同时,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孙逢春表示,要攻关高效高安全梯次利用技术、高回报率及环境友好再生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并且要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是由各参与主体相互联系的闭环生态,其高效运转依赖于各企业主体的有效协作。
崔星星说,行业企业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拓上下游合作,逐步延伸产业链覆盖,形成从电池生产到电池再制造的闭环。同时还需多元化布局回收渠道,创新回收渠道,构筑动力电池回收核心竞争力。(记者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