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昆明“古树名木博物馆”的黑龙潭公园,园内有挂牌保护的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近20株,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百余株,是昆明市存有古树名木最多的风景名胜区。这些古树名木现状到底如何呢?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有逐年衰弱的迹象,如今不是“杵拐杖”,就是“病歪歪”,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复壮保护。
现状
500年以上古树名木近20株
黑龙潭公园以唐梅、宋柏、元杉、明茶“四异木”为代表的古树群落闻名遐迩,素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黑龙潭公园里,古木参天,泉壑幽邃,茂林修竹,潭深水碧。
黑龙潭梅园是我国十大梅园之一,是面积最大、树龄最老、品种最优的梅园之一。黑龙潭公园除了梅花名声在外,其他古树名木也不胜枚举。现有500年以上古树名木近20株,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多达百余株。
宋柏拔地参天,是黑龙潭现存树龄最大的古木。其中一棵在古祠内的宋柏,树龄已达800年以上,地径达9米、地上1.2米处胸围达6米、地上1.9米处胸围4.9米。相传为宋朝大理国时期国王段正明亲手种植,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挂牌古树。
宋代柏树,参天挺拔,将色彩鲜艳、雕梁画栋的建筑掩映在古木林荫中。在龙泉观居东侧的位置,唐梅的树干弯曲斑驳、皮落质枯,如一位衰朽的耄耋老人,弓腰驼背地倚靠在一个铁架上,根部长出一棵近2米高青枝绿叶的旁发枝,与枯朽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梅开二度”。
部分古树名木“病歪歪”
由于历史年份久远及地理环境条件等原因,黑龙潭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有逐年衰弱的迹象,出现长势不良、养分不足、萌发力弱、干腐空洞等问题。
记者看到,在黑龙潭公园的古祠内,一些古树名木已经开始出现干枯,古老斑驳的树干印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周边其他绿色乔木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黑龙潭池子的旁边,几棵老树部分树冠已经干枯。在这些老树下面,几个游客相互拍照,似乎要留住岁月的痕迹。
黑龙潭公园内的部分古树名木,犹如一个个年老体衰的老人,呈现出一副副“病歪歪”的样子。一些古树名木,还被用钢架或水泥柱支撑着树干和枝丫,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杵拐杖”的病人。部分古树名木长势堪忧,树梢已出现了枯萎现象,有的树枝树干已枯死。
“假树皮”是否会对古树造成伤害
记者在黑龙潭公园内看到,一些古树名木的树干虽然已经腐烂了大半,但依然坚挺地活着,用自己的余春昭示着世人。
在园区的山腰上,一棵“病歪歪”的大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棵大树的树干根部出现了一些空洞,大半部分树干已经腐烂。而这些腐烂的树干部分却被用水泥填充上,给大树补上了一块块的“假树皮”。
记者了解到,这些古树名木由于树龄的不断增加,枝干枯死和树根空洞等问题相继出现。2008年黑龙潭公园就为部分古树的根部空洞填补了水泥,目的是起到防腐和支撑的作用。 这种修复叫“仿真修复”,即对古树名木受损的干皮进行修复后,在树体表面使用颜色、纹理与古树相近的仿真树皮或其他仿真材料,粘贴在表面起到美化和防水、防腐、防病虫的保护作用。
现场
古树附近设有临时摊点
周末的黑龙潭公园显得非常热闹,有许多穿汉服的游客,相约一起穿行在古祠与古树名木间,拍摄各种视频,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说起黑龙潭公园,游客吴阿姨快人快语,如数家珍。唐梅、宋柏、元杉、明茶,还有很多古老的紫薇花、滇润楠等,让黑龙潭公园掩映在参天大树、绿树浓荫之中。就算是烈日炎炎,这里也会有一片难得的阴凉。
记者看到,在公园山坡上有一些卖小吃的临时摊点,与古色古香的公园美景显得格格不入。树荫下,搭上一个简易的帐篷,支上一口锅,炸洋芋、烤香肠、煮米线……
在山坡不远处,棋牌、茶饮、快餐、家常炒菜……一家风味餐厅的广告牌很是显眼。这家坐落在公园显著位置的餐厅,自称全天营业,不但开有小卖部,还在餐厅旁边建了一个鱼塘,吸引游客前来垂钓。游客疑惑的是,这么大的一家餐厅,居然堂而皇之开在了公园里,也不知道相关手续是如何审批下来的。
在黑龙潭池塘古祠门口,又有几个固定的小吃摊点,炸洋芋、烤豆腐、小锅米线……与两棵古树只相隔几米。
再不及时保护就会枯亡了
记者随机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古树名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观赏价值,做好挂牌古树名木的管养、保护及复壮工作,是对人类历史及城市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记者了解到,在专项资金支持下,2020年黑龙潭公园开展了古树名木复壮抢救项目,复壮的古树包括上观内祖师殿前的明茶、雷神殿前的两株元代柳杉及清水潭小桥侧的古流苏木共4株。
目前龙泉观正在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这些古树名木也将得到较好的保护。记者走进龙泉观,在一个古祠角落里,两个施工人员戴着施工面罩,分别对两棵古树名木进行保护施工。一些干枯的古树枝丫被电锯割断后,施工人员在接口处涂抹上一些绿色的东西。施工人员说,这些涂抹的东西是保护液,主要目的是防止古树自身水分流失。
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棵古树名木已经出现了病虫害,一些树干开始萎缩,施工人员说“如果再不保护的话就难以救活了”。
施工人员说,公园里的部分古树名木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化枯腐、养分不足等情况。目前,他们接到的任务是对这两棵古树名木进行施工保护,至于其他的古树名木是否在这次的保护复壮工作中,他们称还不清楚。
看到古树名木枯萎很心痛
唐梅“梅开二度”、宋柏翠盖入云、明茶花开灿烂……古树名木堪称绿色的“活化石”。
许多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纷纷在古树名木前合影留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李某说,人有生老病死,这些古树名木其实也一样。就好比一个个百岁老人,正在痛苦地活着,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痛。
今年70多岁的张大爷,家就住在公园附近的村子里,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园里锻炼散步,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他都很熟悉。用张大爷的话说,他是陪伴着这些古树名木慢慢变老的。
张大爷说,一些古树名木看上去“病歪歪”的,有的甚至开始枯萎,让人心痛,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保护。这些古树名木一旦消亡了,确实是一大损失。张大爷感叹道,树就像人一样,终归有死亡的一天,但是现在科技发达了,只要加以保护,就可以让这些古树名木多留存几年。
进展
已启动古树名木三年保护计划
近年来,黑龙潭公园一直致力于古树名木的复壮工作。记者了解到,为形成系统性的古树名木抢救工程,公园于去年起正式启动古树3年保护计划。记者还看到,为对一些古树名木进行保护,部分树干被穿上了“铁盔甲”。
资料显示,2019年和2020年,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先后完成了市级公园内19株挂牌保护古树名木、3个挂牌保护古树群抢救性复壮养护工作以及近5000株高大乔木重点管养工作。2021年将对市级公园内1个古树群进行抢救性复壮,对1800株高大乔木进行修剪管养。
2016年,黑龙潭公园在昆明市园林科研所专家指导下,对龙泉观内祖师殿前古树名木进行了第一期系统的复壮工作。据3年的观测,该区域内的宋柏、元杉等几株古树名木长势明显改观,复壮成效明显。2019年,黑龙潭公园对龙泉观玉皇阁前圆柏(小宋柏,树龄800余年),黑龙宫侧两棵紫薇、一棵三仙柏进行复壮。
2020年,黑龙潭公园邀请古树专家,对公园内的挂牌古树进行系统调查。专家提出,加强园内古树名木的日常保护管养,在先期对部分古树名木做专项复壮保护的基础上,对黑龙潭全园挂牌古树名木实施复壮保护3年计划,并分批次逐年进行专项复壮保护。
记者获悉,黑龙潭公园古树名木今后3年的复壮保护计划为:第一批复壮保护柳杉2株、明茶1株、流苏1株;第二批复壮保护梅花2株、滇润楠1株、无患子1株;第三批复壮保护滇润楠1株、滇楸木群(实际2株)、麻栎群、云南油杉1株、川滇无患子1株。
在《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中界定的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后续资源,则指树龄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
黑龙潭公园内部分古树年代久远,立地条件受限,地下生长环境不良,土壤通透性较差,导致古树长势衰弱,急需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复壮保护。黑龙潭公园管理处园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内的古树很多,要系统性地保护起来很困难,目前也正在安排工人对一些古树进行保护性施工。
云南冰鉴律师事务所主任陈维镖律师说,目前管护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问题。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古树名木的管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展了普查登记、管理保护等工作,但与上述古树名木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比,仍存在一定缺口。当古树名木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一方面保护工作需要紧急实施,另一方面经费还无着落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走冗长的流程,难免耽误宝贵的抢救时机。
记者手记
古树名木保护
任重而道远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这是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
黑龙潭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活的古董,理应像保护出土文物一样来保护它。走在黑龙潭公园古祠青石板路上,抚摸着那一棵棵参天的古树,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飞檐古墙,那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是看到一棵棵“病歪歪”的古树名木,犹如看到一个垂死挣扎的百岁老人。
古树名木历经沧桑,也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采访中,给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古树名木是否能在我们周围继续生存下去,这就得看我们的保护工作是否能做到位。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近10年我国古树名木死亡树达到400株,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深入探究原因,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是自然死亡,但只占少数,更多的因素是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导致了古树名木数量的减少。
如果把祖国秀美的山山水水比喻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的话,那古树名木就是这幅画卷上镶嵌的一颗颗绚丽多彩的珠宝。可以说,古树名木的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个问题,不单是黑龙潭公园存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采访中,看着一棵棵“活化石”,记者有时会想,如果这些“病歪歪”的古树名木会说话,你猜它会怎么说?记者认为,一方面,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来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要让全社会形成“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树名木”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加大保护力度,增加保护经费,系统性地保护好这些“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