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黑色的像琵琶一样的喙,它是黑脸琵鹭,种群已经濒危。今年冬天,它们选择在石臼湖湿地过冬。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昨天,记者和调查组的专家一同来到紫金山黄马湖开展观鸟活动,参与调查的专家说,这次调查又有重大发现,黑脸琵鹭等多种珍稀鸟类和昆虫在南京首次发现,打破了过去零的纪录。

在八卦洲的长江干流,时隔数十年发现中华花鳅

南京生物多样性调查总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备新带来了一个小玻璃罐,里面是一条身体几乎透明、体长只有三四厘米的小鱼。

“这是中华花鳅,南京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身影。”王备新说,这是一种江南地区特有的鱼类,距离它上次被记录,还是20多年前在高淳的一条小河里。

这次被发现,是在南京八卦洲的长江干流里。王备新和调查组的同事们蹚水寻找时,发现了中华花鳅,大家瞬间兴奋起来。

据《江苏鱼类志》(2006年)记载报道,中华花鳅喜栖息在水质澄清、缓流河段底层,早前在苏南、苏北均有分布,由于水环境污染,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中华花鳅的身影。“中华花鳅是一种环境指示性鱼类,本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干流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王备新说,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水质的不断改善给了鱼类良好的生活空间,基础鱼类得到恢复,也会给长江生物链带来生机,从而让很多水生生物都能有所调整和缓解,很多濒危鱼类也能得以存活。

白弧野蚕蛾和直线野蚕蛾刷新南京纪录

昆虫也是这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对象。昆虫调查组负责人孙长海说,时值冬日,昆虫的调查很困难,很多昆虫都躲起来过冬了,为了发现它们的身影,调查组挖树皮、翻石头、扫网、劈朽木,并结合晚上灯诱来发现昆虫。

“有些昆虫是‘吃货’,需要等白天阳光下气温回暖时,在它们的寄主植物附近寻找。”孙长海说,白天发现的昆虫以膜翅目的蜂类居多,晚上灯诱则以鳞翅目蛾类为多。

据介绍,昆虫部分完成样点50余个,采集到100多种标本,鉴定出50多种,其中三种为首次发现,分别是白弧野蚕蛾、直线野蚕蛾和日本扁谷蛾。白弧野蚕蛾和直线野蚕蛾为南京新记录种,日本扁谷蛾目前仅在北京与日本有分布记录,在南京的发现为江苏新记录。“新记录的发现说明本次调查比往年的普查更为彻底,对于我们系统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孙长海说。

猛禽多了,南京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现身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大自然中优秀的“环评师”,在黄马湖,经过调查组辨认,这里有黑鸢、凤头鹰、野鸳鸯等多种鸟类栖息。

据悉这次调查记录的动物中,鸟类品种较多,其中多种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南京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计完成调查样线30条,调查到物种194种,其中鸟类记录到163种。”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组负责人包浩然介绍说。

截至目前,共发现了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是黑脸琵鹭和东方白鹳,均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 以及3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石臼湖的高淳段、溧水段,分别发现了一只黑脸琵鹭和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因为长着一个像琵琶一样的黑色长嘴而得名,它们一般在沿海一带迁徙,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非常高,较少出现在内陆地区。这也说明,石臼湖湿地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才使得这些濒危物种在此出现。”包浩然介绍说。

这次也发现了多种猛禽,地点均在六合龙袍,仅六合龙袍省级湿地公园范围内就记录到9种猛禽,包括红脚隼(阿穆尔隼)、游隼、鹗、雀鹰、白腹鹞等,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因为野生鸟类对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就目前来说,南京发现的鸟类,整体呈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比较高的特点,这也侧面说明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的运行状况良好。”包浩然说。

气温偏高,今年不少越冬候鸟都“迟到”了

每年冬季,都是很多越冬候鸟来南京的季节,可是今年,由于气温偏高,很多鸟类被气温弄迷糊了,冬季之约“迟到”。

王备新说,往年每年“十一”前后都能出现大批的越冬候鸟迁徙团队,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呼伦贝尔湖等地,跋山涉水来到南京过冬,次年春天再返回,可今年,迁徙潮一直到11月份才陆续出现,“大部队”更是到了11月下旬才来到,比往年推迟了20多天。

“比较典型的是丹顶鹤,它们一直到上个月底才陆续出现。”王备新说,丹顶鹤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通常每年10月下旬就会来到江苏,可今年11月底到12月才陆续发现。

除了让候鸟“迟到”,冬日的暖阳也让很多本地的留鸟“生物钟”混乱。比如黑水鸡,这是一种名字里有鸡的“卧底”,它其实是鹤形目,和丹顶鹤同源,在南京的很多湿地都能看到它们拖家带口安营扎寨。最近就有观鸟人士发现,有黑水鸡幼鸟出现,而它们的繁殖季应该是每年4月。还有常见的斑鸠,最近也多次被发现产蛋,孕育新生命。

这次调查,多个物种刷新纪录,正是南京生态环境向好的最好证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