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很多,要建立“微利可持续”模式,提升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等。
智慧社区打造第二居委会、快递小哥化身“小巷管家”、养老服务驿站破解社区养老困局、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出“劲松模式”……
近年来,在社会企业、社会力量等第三方加入下,北京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本和模式,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尽管如此,企业力量在参与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方面仍面临较多挑战,诸如社区需求难以统一、住户利益诉求多样且不易调和,企业缺乏主动的社区治理意识;项目资金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模式;部分政策不适用,相关配套政策空缺等。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企业力量在参与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上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空间?
在社会企业、社会力量等第三方加入下,北京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本和模式,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图/IC photo
社区治理要形成“三位一体”机制
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贵伦对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研究颇深、经验丰富。宋贵伦说:“社区建设形成自觉、形成合力是不容易的。从社区角度说,越是行政力量较强的社区,越是传统意识较强的社区,往往对企业越抵触,认为企业进来是添乱的、是来挣钱的,所以,常有矛盾和冲突。从企业角度来说,也确有不少是为了发展自身业务和眼前利益而来,真正从社区事业发展角度考虑问题的也不多。”
“从近两年疫情防控来看,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暴露出了社区建设的许多短板,除了治理能力不够高之外,更主要的是治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合力,‘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社区治理一定要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这其中,党的领导和政府负责总体是较强的,社区自治次之,最短板还是企业力量参与不够。”宋贵伦表示。
宋贵伦建议,在社区建设中应该更大力度引入市场机制,主要是大力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加大社区购买服务的力度。他说:“现在社区负担很重,政府任务越来越多、居民要求越来越高,虽然都喊减负,减负多年,但始终减不下来。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政府、居民都做加法,而又没有提出做减法的好办法。这就需要转变思路,以改革创新思维破局。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和引入社会企业,加大社区购买服务的力度,把专业的服务交给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去做,政府日益繁重的任务能有更多力量承担了,居民能享受更专业的服务了,社区居委会的负担也减下来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必须走这个路子。”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钢矿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主任安丽娟也认为,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政府要有总体思路,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门的人员研究这项工作,制定出顶层设计、可操作的方案,形成全市从上到下的整体思路,来推动社区建设。与此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公民等各自的责任。
“政府要加大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比如,在疫情常态化之下,相关部门还是组织各单位志愿者到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将来是不是可以在社区内解决,组织不上班的社区职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既解决民生问题,又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安丽娟表示,引导企业进入社区以后,监管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也要跟上来,这样才能够激发企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要提升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从企业本身来说,在参与社区建设方面,的确需要增强社区治理的意识。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一位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旧小区居民年龄结构、收入水平低、受益付费意识差,传统物业公司仅靠收取物业费难以长期维持运转,实践中也出现有些物业公司依靠政府补贴等扶持措施参与老旧小区服务,一旦度过政府扶持期就一走了之的情况。同时,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后入驻的物业企业,仍然以提供基础物业服务为主责,缺乏主动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意识和动作,难以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愿景集团副总裁张恒斌建议,企业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要把服务居民的“急难愁盼”放在第一位,在搭建居民“家门口”的服务体系上找到立足点和发力点。特别要依托北京市建立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治理机制,协助完善居民意见精准收集、充分讨论、正向反馈闭环,促进居民合理诉求迅速得到满足、矛盾意见就地化解。
企业还需要提升哪些自身能力?宋贵伦提出,社会企业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要适应社区建设规律,要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水平。
宋贵伦说,“社会企业能否融入社区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社会企业服务社区,要适应社区建设规律。要提高社会化能力水平,以社区为家服务居民;要提高法治化能力水平,按照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及居民公约办事;要提高智能化能力水平,用好现代科技手段;要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社区居民越来越需要专业服务;要提高精细化能力水平,精准服务、精细管理决定成败。”
建议加快建立、完善“微利可持续”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部分社区建设项目面临资金需求总规模较大,治理工作面临着财政资金短缺、社会资金不愿投入、后期管护资金缺失等问题,建立可持续的闭环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至关重要。
上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资本缺少投资盈利点,导致老旧小区长期维护管理所需的运营主体、资金筹集和运营模式难以建立,无论是以补贴支撑的保障模式、以短期营利为目标的市场模式,还是依靠志愿自筹小额的自治模式,都难以产生自我造血功能、建立长期稳定的长效运营服务机制。
那么,企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应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探索政府、市场、居民多方筹集资金机制以及闭环经营模式。
对此,张恒斌表示,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很多,比如智慧社区、生活圈打造、社区综合服务等,但要充分考虑参与社区治理的民生属性和社会价值,建立起一个适合社区和居民实际的“微利可持续”商业模式,促进解决社区治理服务资源要素“短缺”和“错配”问题交织的难题,推动资源要素重组、供给质量提升。
“加快建立、完善‘微利可持续’模式,通过居民受益付费、政府购买服务、多元增值服务、多种资源打捆算账和综合平衡等途径,建立起符合实际、集约优质的老旧小区长效运营服务机制,切实减轻长期兜底服务的财政‘包袱’。”张恒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