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经过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奔赴,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2022年5月15日,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一周年。

过去的一年里,祝融号火星车顺利驶下着陆平台,向着陆点南侧不断前进,开展火星表面地貌科学探测。它顺利穿越多个地形复杂地带,并对石块、沙丘、撞击坑等进行了详细探测,利用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次表层探测雷达等载荷获得大量科学数据。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六个“首次”

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队伍为任务立项、研制、发射和在轨工作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祝融号的设计中满是“中国风”,它采用仿生“蝴蝶”式独特外观设计,五星红旗位于外观显著位置,车辙里还藏着“中”字印记。

在完成了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的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后,祝融号各项状态良好,开始超期服役。当前,祝融号所在区域已进入冬季。

截至5月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在轨运行651天,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工作347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921米,两器累计获取约940GB原始科学数据,运行正常。近期,我国科研团队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数据,在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祝融号着陆区发现了水活动迹象,表明火星该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而且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问二号已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我国始终致力于在探月和深空探测领域推进国际合作,携手各方力量,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在天问一号任务中,我国与欧空局开展了工程技术合作,与奥地利、法国开展了科学载荷合作。我国设在阿根廷的深空站,作为我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为天问一号提供了测控支持。我国还与美国建立了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启动了小行星探测任务国际载荷搭载合作。

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完成嫦娥八号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等关键技术攻关。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表示,作为后续一系列重大型号的抓总研制单位,其正抓紧推进论证、立项和研制等各项工作。目前,嫦娥系列探测器正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天问二号探测器也已转入初样研制阶段,任务正在加快推进。 据北京日报微信公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