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通过研究1.2亿年前的传夔兽化石,首次揭开了早期真兽类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的神秘面纱,为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B》期刊。
麦氏软骨在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尽管在不同类群中其形态和功能有所差别,但麦氏软骨在成年个体中的骨化现象迄今仅在哺乳动物化石中发现。麦氏软骨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与下颌、中耳骨骼的连接关系,是定义哺乳动物中耳演化阶段的核心要素,也是反映早期哺乳动物不同演化阶段的重要信息。
目前,古生物学家已在热河生物中发现的部分原始哺乳动物中发现了骨化麦氏软骨,其与中耳听小骨紧密连接,说明部分热河生物的中耳处于过渡型中耳的演化阶段。
然而,麦氏软骨作为哺乳动物早期演化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科学家对其演化过程的了解仍然有限,诸如麦氏软骨骨化现象是否在更多哺乳动物类群中出现,麦氏软骨退化过程中与中耳骨骼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认知。
此次,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团队开展的早期真兽类中的骨化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研究,使用的新标本发现于距今约1.2亿年前的辽宁凌源四合当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研究人员认为该化石代表了早期真兽类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九佛堂传夔兽。
科研人员基于标本的高精度CT扫描,首次重建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内耳骨迷路形态。
传夔兽中保存的骨化麦氏软骨纤细、短小,很可能与中耳听小骨(及外鼓骨)失去实质性的连接,这一发现证实部分早期真兽类的成年个体中仍然保留了较为退化的骨化麦氏软骨。作为首次在真兽类中发现并确认了骨化麦氏软骨的存在,该研究填补了骨化麦氏软骨在早期兽类演化中的空白。
科研人员认为,新的化石证据是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已知最为退化的骨化麦氏软骨,表明传夔兽的中耳很可能完全脱离下颌,代表了哺乳动物中耳脱离下颌的关键节点,反映了哺乳动物的骨化麦氏软骨经历了逐渐退化的过程。传夔兽中保存的骨化麦氏软骨与下颌、中耳骨骼的接触关系则对完善哺乳动物中耳各个演化阶段的定义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