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将于15日宣布最新利率决议,市场预期该行将继续加息25个基点。但在滞胀局面下,市场人士担忧持续紧缩政策将加重欧元区经济严峻性。

滞胀难改加息节奏

欧洲央行将于本周公布最新利率决定,市场普遍认为其将延续5月份的加息节奏,对利率上调25个基点。不过在欧元区陷入技术性衰退、滞胀风险持续扩大背景下,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和峰值成为关注焦点。


(相关资料图)

欧洲央行将于15日宣布最新利率决议,外媒援引分析师观点称,几乎可以确保会加息25个基点,人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央行决策者对利率何时会达到峰值的公开辩论上。

上个月欧元区通胀放缓幅度大于预期,再加上更多的信贷条件限制,包括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都表示,预计猜测欧洲央行可能会在7月暂停紧缩——恰逢欧洲央行本轮加息周期启动一周年之际。这将使存款利率保持在3.75%。不过,也有预测称,欧洲央行在9月份再次加息依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特别是对该行内部一些比较鹰派的官员而言。

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0.1%,低于初值的小幅增长。欧盟统计局还将2022年第四季度的GDP终值下调至下降0.1%,连着两个季度的GDP负增长意味着欧元区进入了技术性衰退。与此同时,欧元区5月的年通胀率仍保持在6.1%的高位,食品、制成品和服务价格继续上涨。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此次下调代表出现了最温和的技术性衰退,显示了受能源和生活成本危机打击时,欧元区经济近期表现较为脆弱。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上周曾公开表示,该地区物价压力仍然太大,她认为,尽管有些方面正显示出通胀缓和的迹象,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潜在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顶峰。

《巴伦周刊》援引多位市场人士观点称,预计本周欧洲央行对政策和通胀的前景的表态不会有较大变化,即目标在2025年令通胀回归至2.1%。

财政等因素加重经济困境

除了货币政策,欧洲经济还面临财政政策压力,多重危机叠加背景下,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前景堪忧。

据德国《商报》近日报道,由于利率上升、乌克兰危机、移民和能源供应短缺等多重危机,欧盟的长期财政预算压力不断增加。文章称,如果未来不削减强制性支出,欧盟无法再为重要的新举措提供资金。

报道指出,在新冠疫情之后,众多问题使欧盟的财政资源不堪重负。欧盟预算储备“几乎已经耗尽”,剩下的数十亿欧元早就规划好了用途,而欧洲面临的挑战仍不断增加,欧盟的行动能力正在减弱。

负责欧盟预算的欧盟专员约翰内斯·哈恩上周提交了欧盟2024年预算及长期预算提案(2021年至2027年),也被称为多年度财政框架(MFF)。

根据该文章,欧盟成员国支付单一预算成本的意愿很低,尤其最重要的净出资国德国。该媒体警告称,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削弱欧盟为其优先事项提供资金,或对不可预见事件做出反应的能力,并导致关键项目面临风险。

文章还指出,欧盟每年有大量强制性支出,使其只有不到300亿欧元用于加速能源转型、发展芯片产业、促进国内清洁技术生产,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等。

文章总结称,受限于严格的强制性支出,“欧盟无法崛起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力量”,并指出在目前的预算结构下,欧盟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实际上,各国政府支出急剧下降,已是造成一季度欧元区GDP缩水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出现衰退的经济“火车头”德国印证了此因素,工业数据持续下滑显示支出不足导致实体经济动能不足。

短期经济前景黯淡

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均呈紧缩态势,市场认为今年欧元区经济前景可能不及预期。

欧盟委员会在5月中旬预计,欧元区20个国家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1.1%。经济学家夏洛特·德·蒙彼利埃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这个数字现在看起来过于乐观,“自春季以来,所有数据都很糟糕。”

尽管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欧元区5月的年通胀率仍保持在6.1%的高位,食品、制成品和服务价格继续上涨。欧元区经济还受到欧洲央行加息的影响,这降低了信贷需求,抑制了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

经济学家安德鲁·肯宁安预计,在2023年余下时间里,经济将进一步收缩。他指出,欧洲央行被迫与通胀作斗争,货币政策收紧对经济造成影响。夏洛特·德·蒙彼利埃也表示,“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没有那么多因素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反弹抱有希望。”

凯投宏观首席欧洲经济学家肯宁厄姆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家庭消费受到高物价和利率上升的沉重打击,一季度GDP萎缩意味着欧元区陷入技术性衰退。“我们认为,随着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继续显现,GDP可能在二季度继续收缩。”他说道。

去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后,欧元区的通胀也随之高涨,尽管近几个月有所缓和,但仍处在高位。

英国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的经济学家克劳斯·维斯特森表示,未来几个月欧元区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增长,他预计投资将持续放缓。

机构标普环球市场认为,服务业将带动欧元区二季度GDP转升,但紧缩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底或2024年初将再度陷入衰退。(记者 闫磊 综合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