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养老格局中,居家和社区养老占大部分。如何加强社区医养结合?记者近期在人口大省四川调研发现,通过探索大医院联动基层设立“社区医养结合站点”,有效整合民政、医保和卫健资源,在社区“养”的基础上,植入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等元素,能就近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但业内人士也反映,从医院病房延伸到社区,还面临基层社区内生动力匮乏、相关支撑保障体系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等难题。
社区养老“植入”医疗服务 满足老人就近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模式已逐步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社区养老场所“植入”医疗服务,不仅是一种创新尝试,更契合医养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回龙社区是成都市北边的一个老旧社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000多名。在回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都有来自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坐镇”。
护士乔雪莲是医院派到社区的驻点护士,每周一到周五在社区上班。在给58岁的张雪梅老人做完体检后,乔雪莲拿着体检单,提醒老人注意控制血糖。在一旁的诊室里,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初斌正在给80岁的陈大芦老人看病。“每周有2个半天在院内坐诊,有1天在社区看病,在社区可以了解更多老人的情况,有利于职业成长。”初斌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开始,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通过托管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试点建成了7个“社区医养结合站点”,有效整合民政、医保和卫健部门资源,在社区“养”的基础上,植入中医、康复等元素,就近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
目前,四川多家医院与社区形成了“医养协作”关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团队每周也要定时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卡”,医生看病坐诊,护士负责疾病防治宣传及基础检查工作。
社区养老场所有了医生,老年人也可以就近看病拿药。记者了解到,在成都的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些医院可以直接把药送到社区,患者不用再多跑一趟。“经常是上午开了药,下午出来散步就可以顺便拿药了。”陈大芦老人说。
社区养老场所有了医护团队,老人的健康防护意识也有所提升。“上个星期,我突然腰痛,以前第一反应是去买膏药贴,现在看到家门口有医生,走几步就过来看了病,拿药回去吃几天就好了,比之前贴膏药效果好得多。”80岁的成都市民林廷忠说。
同时,四川一些医院也在探索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近期,成都青羊区马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护士邓济聪连续上门服务了8次,为社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换药,帮助老人尽快康复。
基层内生动力缺乏 支撑保障体系不足
记者调研了解到,基层一部分地区还处于缺“医”少“养”的状况,打通社区医养结合之路面临多重困难。
首先,现有医养结合政策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医养结合的政策分散在民政、卫健、医保等多部门,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去找一个个部门审批,寻求支持,同时,一些部门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一位基层医养结合社区站点相关负责人说。
其次,配套措施不足,仅有的设施仍然偏向以“治病”为主。据2022年成都年鉴数据显示,成都全市有医养结合机构114家,医养结合床位仅3.09万张。对于成都这样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人的超大城市来说,医养结合的机构和床位还远远不够。扩充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迫在眉睫。
一些医养结合专科医院工作人员也坦言,现有的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医院支持力度不够,医保、财政补贴等具体措施还偏向于以“治病”为主的医院,对医养结合的医院及社区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励配套措施,一些医疗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还没能完全调动起来。
基层内生动力不足也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目前,国家鼓励社区进行医养结合探索,但还没有具体的措施落地,社区没有动力去试点,有的社区和大医院签订了医养结合协议,也不愿意把有需求的病人转运到大医院,反而会送去私立医院,因为私立医院会给社区返还奖励。”一位从事医养结合的业内人士坦言。
此外,多位一线医护人员反映,一些探索医养结合医院的医护团队不仅要负责院内的本职工作,还要长期轮流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驻点,随着将来与社区的联系加深,人才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这不是一家医院能解决的,而需要整个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
“我们一个科室共12个医生,除了负责本院工作,还要跑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量很大,经常忙不过来。”初斌说。
健全标准完善政策 打通医养融合堵点
畅通社区医养结合之路,破解“养老院看不好病,医院养不了老”的难题,还需要加快健全相关标准,鼓励探索与试点,打通堵点让社区医养深度融合,老人能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希望能加快完善社区医养结合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充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初斌说。
一些业内人士也反映,从调研和数据统计情况来看,养老床位很难给医疗机构带来足够利润。目前成都市从事医养结合的医院,其养老床位每月收费2000元左右,平均床日费用不到70元,而成都市一级医院医疗床位的平均床日费已达400元。如果缺乏相应支持,专注医养结合的医院很难长久维持。打通医疗机构和社区的医养结合通道还缺乏合理规划和明确划分,也亟待厘清界限,完善相关规范、考核体系等。
四川部分基层社区医养机构呼吁,应尽快明确养老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目前,一些上门医养结合服务项目还没有收费标准,比如上门给老人换药等,需要尽快明确。”乔雪莲说。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激励保障,缓解人才紧缺困境。多家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向记者反映,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宁愿转行或去民营医院,也不愿意去干医养结合的护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照顾老人又累,收入也不高,有时候还会被老人家属责骂,还不如去普通医院干。”成都一位护理专业学生坦言。
“希望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让更多人才愿意到医养结合医院来,扎根到基层社区去。”初斌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医生轮流到社区看诊,建议将社区工作量算作“增量”收入,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有一定倾斜。目前,四川一些医院正在探索制定院内激励机制。
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多部门协作,加快形成合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医养结合并非简单的“用医保养老”,需要财政、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推进,建议多部门形成合力,提高动员能力,切实保障相关政策的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