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地理标志和精神标识,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就秦岭生态保护研究的话题进行了解读。
中国网生态中国:彭院士您好!秦岭是一部厚厚的书,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您认为秦岭有哪些重要功能?
(资料图)
彭建兵: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物种多样,水资源丰富,自古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广义的秦岭横跨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和重庆6省1市,狭义的秦岭在陕西省境内。
秦岭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央,统领中国南方与北方,提携黄河与长江,屏障中部与西部,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十分突出。秦岭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中央平衡器、国家水源给养的中央调节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央牵引器、国家战略安全的中央稳定器,承载着中央生态屏障、中央水塔、中华绿芯、中华碳库等多个功能。
中央生态屏障功能:秦岭东西绵延范围广,是一道巨大的生态安全屏障,有着“国家中央公园”之称。它长期保护着我国中、南、西、北部生态安全,动态调节着长江流域生态变化,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中央水塔功能:秦岭调控南北方的降水,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获悉,截至3月31日,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550亿立方米。
中央绿芯功能:秦岭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大鲵、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及红豆杉、独叶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是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家园。秦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华碳库功能:秦岭森林蕴含着丰富的碳汇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据2022年12月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陕西通过高质量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系统,秦岭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全国最绿区域。另外,去年6月10日在深圳举办的宁陕县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宁陕县完成陕西省秦岭区域首宗林业碳汇交易,意味着秦岭生态“颜值”变“价值”的速度正在加快。
中国网生态中国: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专项项目《秦岭生态系统动态演化与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研究。据悉,该项目主要由您来牵头开展。请介绍一下,该项目主要有哪些研究课题?
彭建兵:未来三年,我们对秦岭生态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演化与灾害风险管控。主要是厘清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三大关系,即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关系,生态损害与地质灾害关系,生态安全与人地协调关系,从而构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建立秦岭生态系统模拟器。
第二是秦岭生态屏障格局与服务功能优化。主要是厘清秦岭山地生态系统的两大关系,即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异与驱动要素的关系,生态屏障格局与优化管理的关系,从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共存与动态平衡理论,研发生态服务功能优化技术体系。
第三是秦岭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与水安全保障。主要是厘清秦岭水源涵养与水塔保护的三大关系,即四水转化(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换)与水资源演化的关系,水源涵养与地质环境系统的关系,水塔功能与水安全的关系,从而构建基于水生态保护和水安全保障的秦岭中央水塔功能优化体系。
第四是秦岭生态效益转化与区域绿色发展模式。主要是厘清秦岭生态效益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即生态资产与生态效益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转化模式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经济与管理体系理论,建立秦岭生态资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调控体系。
在秦岭生态研究中,核心科学问题是人地互馈作用下秦岭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动态平衡机制。其中包括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互馈作用与协同致灾机制;秦岭生态系统时空变化驱动机制与生态服务系统优化模式;秦岭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央水塔安全保障机制;秦岭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换机制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中国网生态中国:秦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但是秦岭山区的经济还相对落后。如何将生态资源合理地转化为生态产品,实现乡村振兴,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彭建兵:秦岭地区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资产和生态效益非常重要。近几年,随着秦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秦岭的生态效益也突显出来。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地区,秦岭地区的生态产品非常丰富。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的生态产品主要有14大类,包括果蔬、水产以及独特的食品、药品和手工艺品等,这些产品品类众多,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另外,秦岭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可以开发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如徒步旅行、自行车旅行、文化遗产旅行等。
生态资产是抓手,生态效益是出口,经济效益是落脚点。将秦岭如此巨大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显得十分迫切。如何挖掘区域生态产品,提高生态产品利润,需要将背后的基础逻辑、科学技术等都理清楚,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网生态中国:对于秦岭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彭建兵:秦岭是典型的生态理论研究基地,但是目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刚刚起步,比如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如何关联,生态损害-水土灾害-地质灾害如何递进演化,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等基础问题尚需实践;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的本底属性尚待厘定,基于多圈层互馈构建区域地球生态系统模型尚属空白。
我们研究秦岭首先要从基础理论开始,然后再开展工程研究、系统研究。以秦岭北麓为例,从平原到斜坡,地势复杂,同时又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带,所以现在开展秦岭北麓生态修复工程,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很复杂。但秦岭北麓又是一个典型的示范研究基地,相关部门正在实施秦岭北麓保护修复工程,我们团队也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我建议做该项目时,首先要将基础研究做扎实做深入,只有基础研究做好了,才能将生态工程做好。
基础研究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也希望国家对此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我们都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兰青艳)
(彭建兵,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院长、长安大学地质灾害研究院院长。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体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基金项目首席科学家,陕西省师德楷模,陕西省杰出人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减灾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