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款赚钱才收管理费的
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诞生
这跟以往的理财产品有何不同
消费者能不能跟进购买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通过以下三个问题
一起来了解一下
图片版权:包图网
1.
产品“破净”不收管理费
机构到底意欲何为?
5月23日
招银理财
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
理财计划产品开售
引发多方关注
原因在于
该产品打破
传统“固定管理费”收取模式
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解释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费按日计提,而该产品的固定投资管理费收取则看当日的产品净值,如果低于1元,则当日不再计提。
如果该产品成立后净值水平始终低于1元,则招银理财不收取一分钱管理费,这相当于投资理财经理给持有人“免费打工”,此举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属于首例。
▲该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关于费用的介绍。 资料图片
对于这一先河之举
招银理财5月26日对外回应称
此举是对首发认购客户的负责态度,增强客户体验。同时,该产品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积小胜为大胜,这样的设计也是对投资经理的信心,也体现公司的信心。
业内如何看待这一产品呢?
在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看来:“招银理财此举在于抢占市场。”
招银理财率先自我革命,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去年理财市场遇到了罕见的股债双杀的环境,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破净潮引发银行理财赎回潮,银行理财投资者信心亟待恢复。
二是权益类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的弱项,但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费水平、投研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拥有海量用户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也希望在权益类产品上有所作为。
2.
“不赚钱不收管理费”
会否引来其他机构“抄作业”?
据了解,目前已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达30家,盈利模式较为接近,主要是收取管理费、销售费、业绩报酬以及代销理财产品费用等。尽管2022年银行理财破净、赎回潮频发,但是大多数机构净利润仍实现净增长。其中,“零售之王”招银理财净利润仍然最高,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12.18%。农银理财、兴银理财紧随其后,净利润均超过30亿元。不过,中银理财、青银理财两家机构净利润同比下降28.94%和15.44%。这意味着,理财公司市场竞争渐趋激烈。
那么
招银理财的做法
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周毅钦:
招银理财能在行业内打响第一炮,主要是基于其海量的资管规模,特别是有固收类产品打底,在机构管理费收入上已经有充分的安全垫,让其有底气在理财行业传统的弱项权益类产品上做一些突破性的创举。
这种创新挑战,能够模仿、复制和推广的理财子公司寥寥无几,大规模推广更是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广大尚在转型之路上继续蹉跎的中小银行了。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未来理财公司的产品费率可能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浮动管理费或将越来越常见。
3.
面对创新举措
投资者该如何对待?
招银理财的做法一出
不少投资者直呼“妙啊”
建议全部公募产品推广执行
但也有投资者淡定分析称
“噱头”全是虚的
毕竟净值长期低于1元的概率
其实很小
周毅钦:
“我更愿意把这次创举视为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吸睛效果拉满。”
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真正给客户带来实惠的还是”真金白银”的投资业绩。
注意
“破净”免收管理费并不等于
该理财产品完全不收费
该产品还要收取0.08%/年的
托管费以及认购费、申购费等
建议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根据产品说明书,招银理财该产品风险评级为R5(激进型产品),80%至95%资金投资于权益资产,其余资金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高,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重点关注资管机构购买此类产品,更需要关注资管机构的投研水平、过去同类产品的历史业绩、产品收费等情况,优先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尽量拉长投资周期,减少净值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记者/聂国春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