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新能源电动汽车(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政策普及率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整体较为支持;充电桩安全性、结算便捷性、报修及时性等满意度较高;充电价格满意度、结算准确性有待提升。
自有充电桩车主对新能源车满意度更高
(资料图)
据悉,为深入了解居民对新能源汽车及公共充电桩的满意度情况,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消协于2022年下半年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状况与公共充电桩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线上调查和现场调查两种方式收集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3425份,广泛覆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调查结果显示,国产新能源汽车受到消费者欢迎,消费者车辆使用年限多在3年以内。过半受访者选择纯电动汽车;其次是混合动力汽车,占比36.3%;两者均涉及的占比10.2%。
受访者普遍认可新能源汽车,使用自有充电桩、车辆充电时间短的受访者推荐度高。自有充电桩车主的各项满意度(充电桩充足性、布局合理性、充电价格、结算准确性等)均高于选择其他充电方式的受访者。《报告》认为,安装私人充电桩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充电需求,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便利性以及消费者的使用感受。
公共充电桩的充电距离和等候时间总体较短,提升了充电便利性,但不同渠道的受访者群体所反馈的公共充电桩社区覆盖率调查结果存在差异。
超七成受访者距离公共充电桩3公里之内,21.9%的受访者距离公共充电桩3—5公里,极少数受访者距充电桩的距离超过5公里。在公共充电桩的排队等候方面,40.9%的受访者表示随到随充,从来不用排队;39.8%的受访者表示多数时候不用等,16.3%的受访者表示少数时候需要排队。如有排队等候充电的情况,18%的受访者表示排队等候时间超过半小时,余下82%的受访者表示排队等候时间小于半小时。
充电桩结算准确性最让消费者不满
受访者对充电桩安全性、结算便捷度、阶梯型定价机制合理性较为满意,满意度均在80%以上;其次,充电桩布局的合理性满意度为79.6%;随后是充电桩配置充足性、充电收费价格的满意度,分别为74.5%、72.6%;满意度最低的是结算的准确性,为60%。由此表明,受访者在充电收费价格和结算准确性方面期待较高,期望进一步优化充电收费价格,提高结算准确性。
充电APP品牌较分散,不同品牌推荐度差异明显,各品牌充电运营商的推荐度与净推荐值基本成正比。受访者常查询或使用的充电桩软件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国家电网(e充电33.7%)、云快充(27.3%)、星星充电(26.3%)、特来电(20%)、南方电网(17.9%)、小桔充电(15.2%)等。除了本次调查涉及的20个充电桩软件品牌外,目前市场上还有“快电”“星络充电”等全国性的聚合充电平台,通过数据的联通让车主可以仅凭“一个码”就能在全国各大品牌充电站充电,这种模式打破了充电末梢“互不来电”的壁垒,也是新能源充电市场重要的组成之一。
调查还显示,充电桩报修及时性、服务响应满意度相对较高,满意度均超过78%。
消费者希望单次充电价格不超过30元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政策普及率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整体较为支持。《报告》建议,应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更充分、更直观地了解行业发展及现行政策情况,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意愿进一步提升。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工作,六成消费者持支持态度,近三成保持中立,一成受访者持反对态度。
消费者期望充电省时省钱又便利。消费者较能接受的单次充电时间集中在1小时以内,占比52.6%,2小时以内的占比25.3%,8.8%的消费者能接受3小时以上的充电时间。
消费者能接受的单次充电价格集中在30元以内,占比84.7%,其中10—20元占比35.4%,20—30元占比36.9%;能接受30元以上的占比15.3%。
对于设置公共充电桩的地理位置,消费者更希望在商超娱乐场所周边(34.6%)、交通枢纽周边(34.5%)、写字楼周边(31.7%)、社区聚集区域(28.7%)、室外停车场(23.2%)等地增设公共充电桩。87.6%的消费者期望安装快充充电桩(充满约需0.5—2小时),12.4%期望安装慢充充电桩(充满约需6—10小时)。
调查发现,12.4%的消费者认为存在充电桩安装难问题,无固定车位、场地有限、物业不允许或不配合、基础设施配套不成熟等是充电桩安装难的主要痛点。
半数以上受访者每月充电4至6次
本次调查对消费者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原因也进行了探究。调查发现,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全方位考量的结果。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低碳环保、动力性能强、上牌容易、出行不限号;新能源汽车主要用于日常出行、上下班代步;新能源汽车主流购买区间是10万—20万元;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主要决策依据是品牌广告、销量评价等方面。
对新能源车充电频率、时长、支付方式等调查发现,54.8%的受访者每月充电频率主要集中在4—6次,20.9%的受访者充电频率每月7—9次,18.1%受访者每月充电频率为1—3次,6.2%受访者每月充电在10次以上;充电时间多在午后,超八成受访者的充电时长在4小时内,其中42.2%的受访者充电时长在2小时以内,33.67%的在2—4小时,13%的在1小时以内,9.5%的充电时长在4—6小时;充电支付方式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主;充电等待期间以玩手机、使用车载影音娱乐功能、研究车辆驾乘功能为主。
调查发现,充电设施有待完善,服务体验还有待提高。超七成受访者未进行预充值,83.2%的受访者希望各运营商统一收费标准。
公共充电桩服务站点少让消费者犯愁
站点少、不好找、桩不足是充电的主要痛点。在使用公共充电桩时,受访者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可提供的服务站点太少,占比35.8%;二是站点位置不好找,占比32.7%;三是站点充电桩数量少、不够用,占比30.7%;四是停车费用高,占比25.6%;五是充电桩损坏数量多,不能使用,占比23.5%。除此以外,受访者认为还存在停车位或停车空间狭小,充电车位被不充电的车辆或燃油车占用,充电操作过程复杂、不方便,连接后充不上电等问题。
调查发现,31.4%的受访者认为充电桩损坏或故障的情况非常多,27.7%的受访者认为此类情况相对较多,仅6.1%认为基本没有故障。《报告》认为,在充电桩后期维护和保养方面,充电桩运营商还需加强后期运营维护,确保充电桩的正常使用。
在查询或使用充电桩软件时,受访者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更新不及时(32.4%),信息系统有缺陷、使用状态不准确(27.3%),导航系统不完善(27.1%),操作系统不顺畅(24.5%),无法实现预约充电功能(22.3%)等。
链接
中消协建议科学布局充电桩建设
结合调查有关情况,中消协提出6条工作建议:一是合理评估充电设施,科学布局充电桩建设。二是完善电价调控机制,提高结算准确性。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充电效率和续航能力。四是加强日常运维服务,提升充电便利性。五是解决桩源被占问题,减少充电资源浪费。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及时反映消费者诉求和建议,切实提振消费信心,中消协将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业问题,开展系列监督调查和评议工作。此前,中消协针对消费者选购、驾乘有关事项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使用消费提示,下一阶段还将针对新能源汽车驾乘、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与使用、售中和售后服务等开展持续性的监督调查,敦促行业企业不断重视消费者诉求、优化消费者体验,推动行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