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下线的视频全网刷屏,这无疑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一新的里程碑。比亚迪也超越特斯拉等所有国内外竞争者,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厂商。


(相关资料图)

“在一起 才是中国汽车”

始料不及的是,比亚迪在发布会现场同台展出了十几辆中国品牌“友商”的代表车型,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长城、奇瑞、吉利、“蔚小理”,并动情喊出“在一起 才是中国汽车”。比亚迪的“大格局”引起了众多车企的共鸣,也获得“蔚小理”等创始人的纷纷点赞。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2.4%,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格局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进一步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回到2008 年,中国品牌的市占率仅有28%。2014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更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十二连降”。换言之,从内燃机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彻底改写了过去“大而不强”的历史。

另一方面,中国品牌也在积极地“抱团”出海。更多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且全球有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创新领域正逐渐筑起技术护城河。王传福坚信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品牌。

不过,与特斯拉中国出口约18.2万辆的成绩相比,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出口汽车仅8.1万辆。不仅如此,特斯拉在美国、中国、欧洲全球三大主要汽车市场都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显然,中国品牌的出海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在一起 才是中国汽车”,才能在全球市场形成更加强大的中国汽车。

“在一起”与相互竞争非“水火难容”

反观,行业内也存在另一种声音:中国品牌的竞争依旧,今年下半年更为残酷的价格战厮杀“山雨欲来风满楼”。同时,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头部效应愈发明显,都让中国品牌不得不面对“只有少数强者才能活下去”的紧迫感。实际上,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合作共赢和相互竞争本就矛盾而统一。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而相互竞争则能激励创新活力,“在一起”与竞争并不是水火不容。

比亚迪同样是从惨烈竞争中一路摸爬滚打“熬”过来的。王传福在回顾造车艰辛背后情不自禁地数度哽咽。在刚进入汽车行业时,产品、技术都不被认可的比亚迪,饱受嘲笑和质疑。甚至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相继纷纷冲上百万销量,比亚迪却几乎停滞不前,始终徘徊在四五十万辆而无法突破。

2019年比亚迪遭遇“至暗时刻”。王传福泪洒现场称,比亚迪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怕等不到新能源的春天。2019年,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只有22.95万辆,惨烈的竞争让比亚迪净利润仅16亿,利润率更跌至1.66%的冰点,距亏损仅一步之遥,而其当年研发费用就高达56亿元。

但激烈竞争没有击垮比亚迪,反而激发出比亚迪更大的潜力。“许多人在笑我们,这是在烧钱。”王传福称,“我们深知,要把车造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坚持“长期主义”的比亚迪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而是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而后几年推出了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从时间线上来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从0到100万辆花了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时3年多,而300万辆再到500万辆仅不到9个月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比亚迪凭借25万辆的月销成绩,遥遥领先于国内新能源市场。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2000万辆的总量中,比亚迪一家就独占约25%市场份额。

不难发现,中国品牌无论是“在一起”抑或相互竞争,实则恰反映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活力、潜力。正基于此,才有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走向世界舞台的前列。

(责任编辑:朱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