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经贸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这也是京津冀三地专家通力合作的第10部“京津冀蓝皮书”。

该书主编叶堂林对总报告“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进行了信息发布,指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区域产业协同难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2021京津冀蓝皮书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和关联基础在内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分析模型,从区位关联、政策关联、产品关联和技术关联等4个方面对融合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的融合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创新扩散效应、创新扩散路径和创新中介发育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政策工具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环节再造、重点领域发力、空间节点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蓝皮书还分析指出,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和创新联系更为活跃,北京外溢效应明显,天津和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转移,三地间逐渐形成产业分工。但由于北京制造业的疏解和津冀承接缺乏有效衔接,北京对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仍相对有限。北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广东地区,对津冀投资占比仍有待提高。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向全国输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北京的创新仍然没有很好地在津冀转化,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此,蓝皮书建议,进一步优化天津与河北的产业结构,形成京津冀基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进一步加强北京与天津、石家庄之外城市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充分发挥北京企业在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中的作用;改善天津和河北各城市的营商环境,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为吸引北京的产业和创新溢出创造良好条件。

河北省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杨立萍、天津市中央党校王得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姜兴分别就“河北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趋势研究”“天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趋势研究”“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研究”进行了信息发布。

同日,首都经贸大学还举办了首届“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论坛”,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杨开忠以“加速把京津冀地区建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认为,把京津冀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新优势是缩小南北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副书记张可云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探讨”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在“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应实现从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向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转变,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殷存毅以“双循环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以产业链建设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联度,打造一批具有经济或产业实力的次级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外差距。以“都市圈发展模式”引领京津冀内特大城市边缘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