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乐民圩,一条笔直崭新的水泥路铺在葱葱郁郁的“绿毯”上,一直延伸至旅客不绝的百年乐民所城。这座古老的文化遗址与周边尚较原始的村庄,也因此焕发出新活力。

“村民终于告别了‘出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乐民所城从此有了便利的参观游览路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对乐民镇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今年初,遂溪县乐民镇通向乐民所城1.4公里的硬底化路竣工,随着剪彩仪式的结束,崭新整洁的硬底化道路正式投用,村支书刘浩激动地代表村民向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表达谢意。

“别扫了游客兴致,

挡了村民财路”

乐民所城,全称乐民守御千户所城,位于乐民镇中心乐民村委会,是明清时期防御倭寇和抗击海盗的海防要塞,同时为朝廷征采“对乐珠池”贡珠起到保护和管理作用,故又被誉为“乐民珍珠城”。

这座文化遗址至今已有630余年历史,城内有北宋晚期为纪念宋代文豪苏东坡留宿兴廉村赠砚赠田、兴师助学而设立的文明书院、赠砚亭、东坡祠、镇海石龟、马槽等人文景观;城外有北宋刺史陈欢墓,其位于乐民镇西侧之岭,四周环立大理石块,是一座年代较早、保护较好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墓。

2012年,乐民所城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慕名而来旅游、参观、考古、研学、拍摄、纪念等旅客络绎不绝。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乐民所城每年客流量约2万人次。

然而,在一次文化振兴专题调研中,广州市越秀区派驻乐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现,通向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古迹的竟是一条泥巴路,路面坑坑洼洼,雨天积水,晴天扬尘,汽车经过颠簸不停。

“修路需提上日程,别让一条泥巴路扫了游客兴致,挡了村民财路。”帮扶工作队队员表示,要充分利用好乐民所城这个网红打卡点,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客、消费,这一既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村民带来增收。

据悉,该道路属于乐民行政村管辖,沿线分布有乐民圩、挖尾仔、下村仔、城内4个自然村,住户550余户,共4200余人。多年来,交通的不便除了影响旅客的游玩体验感,也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但由于道路长、资金缺口大,一直没能动工改造提升。

多方协调谋划

解决村民烦心事

在了解当地的困难与需求后,去年10月,驻镇工作队把实施乐民所城的1.4公里道路硬化,作为一项集富民兴村项目、文物古迹展现、带动乡村旅游“三合一”的惠民工程,提上工作日程。

工作队协调镇、村共同谋划,针对乐民所城道路硬化,采取“镇+村+乡贤+工作队”的筹措模式,共同出资出力,分路基建设、道路硬化、排水设施、路灯亮化四个分项,采取分项负责、合力改造的“修、扩、管、养”全链条的改造提升措施,形成资金来源明确,使用监管合理、去向清晰明了的做法,并很快达成了行动共识。

经过近3个月的筹款及施工,今年年初,一条长1.4公里、宽6米,道路两边沉沙排水、路灯照明、管养齐全的硬化路,终于呈现在广大村民面前。

“这条硬化路突出体现了两大功能,一方面,切实方便了4200余名村民的出行,解决了村民急、难、愁、盼;另一方面,成为游客到乐民所城旅游观光的便利通道,也为乐民镇打造全域式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刘浩言语间满脸笑意:“村民们都说,今年旅游旺季来临时,这条新道路必会令来往的游客眼前一亮,流连忘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