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电白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印发。当天召开的电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村村过关“百日攻坚战”总结暨全域打造美丽宜居村动员大会对其作了部署。

在启动全域打造美丽宜居村攻坚行动之际,电白建立12项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干净整洁村村过关成果,为全域推进打造美丽宜居村奠定基础。●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通讯员 许小鹏 邓博方 统筹:陈妍 刘栋铭

1. 建立村庄清洁行动日工作机制

●以镇(街道)为组织实施主体,村(社区)为单元,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清洁指挥长”、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庄“清洁队队长”,全域实施“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美行动。

●将每月10日、20日、28日定为村庄清洁行动日,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志愿者清洁村庄环境,持续深入开展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2. 建立村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

1 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

●合理设置农村人居环境保洁岗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原则上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每个自然村应配备不少于1名保洁员,落实保洁员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保障。

2 落实农村“门前三包”责任制

●通过签订责任书、承诺书、纳入村规民约、实行“积分制”、设立“红黑榜”、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挂牌管理等措施,推动落实农户对庭院内部、房前屋后、自家土地区域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做到无垃圾污物、无污水溢流、无果皮纸屑、无残垣断壁、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乱拉乱挂、无乱停乱放。

3. 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

1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

●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居住密度、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合理设置满足生活垃圾日产量的垃圾收集点(站或屋)。

2 完善匹配的垃圾转运体系

●配置稳定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队伍,对辖区所有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每天不少于1次,并根据垃圾量情况合理增加频次,确保日产日清。

4. 建立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

●完善农村公厕管护制度,落实农村公厕卫生保洁、后续维修、安全管护等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明确管护要求、管护人员、监督人员、监督电话等。

5. 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机制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护,设立专职管护人员,明确管护职责,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护并建立设施运行管理台账,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出水达标。定期组织人员对农村污水管网情况进行排查,确保无渗漏,无污水直排路面、水巷,无暴露污水。

6. 建立农村禽畜养殖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按照“人畜分离”原则,不在村庄居住区域饲养牲畜,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区域建设养殖小区,进行集中圈养,对牲畜养殖粪污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7. 建立“三线”管护机制

●建立企业主体、镇村联动的“三线”(电力线、电视线、通信线)管护机制,“三线企业”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落实常态管护,镇(街道)、村(社区)落实长效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大巡查检查,减少对村容村貌的影响。

8. 建立农村道路养护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和管理养护责任清单,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道路管理养护体制。合理设置农村道路公益性岗位,采取奖补、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探索完善农民参与长效管护机制。

9. 建立群众宣传教育机制

1 加大宣传力度

●把农村人居环境应知应会纳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2 完善村规民约

●发挥群众智慧,引导村民将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来编制记得住、背得出、能遵守、真管用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3 设立“红黑榜”专栏

●电视台开辟人居环境“红黑榜”专栏节目,以“暗访直击”等形式进行曝光放榜,使“脏乱差”出丑、“整洁美”出彩;镇村通过LED广告屏、专栏对农户卫生情况进行亮晒,村组之间进行排名比拼,形成“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

上一页1/2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