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12日,以“对标世界一流,打造智慧双链”为主题的首届国有企业采购供应链创新峰会暨2020采购管理提升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市奉贤区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出席会议,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国企的采购与供应链部门200余人参加会议。本文为蔡进致辞原文:
尊敬的庄木弟书记,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荣幸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参加首届国有企业采购供应链创新峰会暨2020采购管理提升高级研修班!也衷心感谢各位央企国企的采购与供应链专业人士从全国各地汇集一堂参加此次会议,尤其感谢上海奉贤区委区政府和晨光科力普对这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刚才我们聆听了庄木弟书记的精彩发言。他谈到未来奉贤要打造4个千亿级的产能,我理解就是一个“优”字。一是通过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建设打造千亿级产能,为在奉贤建立供应链中心提供优惠政策。二是通过振兴乡村经济打造千亿级产能,为在奉贤建立供应链中心提供优美环境。三是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打造千亿级产能,为我们提供优良的产业基础。城傎化的建设能激发创新的活力,这种创新的活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四是通过文化产业打造千亿级产能,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文化基础。庄书记提出,要用供应链创新去推进4个千亿级产能的发展和建设,这种理念是高瞻远瞩和具有战略思维的,也符合中央提出的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
借此机会,我也围绕供应链创新与发展谈三点认识。
一、要对当前我国供应链创新,尤其是央企和国企供应链的创新,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认识。
自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了较好、较快、较深入的发展。供应链创新与实践已经由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由微观层面推进发展为宏观整体有序推进。尤其经过疫情的检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疫情反应较快的企业,都是供应链组织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如武汉的中百集团、九州通集团。疫情的发生,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了供应链的创新和发展,对疫情后的复工复产达产起到积极作用。这一点从物流支撑体系就可以看出,在5月份,社会物流总额已经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体现出我国供应链创新过程中供应链的弹性和张力不断得到完善与提升。具体到央企和国企供应链的创新,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供应链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企业用供应链协同的理念推进整个生产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协同合作的供应链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刚才庄书记也谈到要用供应链创新的理念去实现奉贤4个千亿级产能,这是对供应链理念的形成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是国企在供应链创新实践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二是供应链的组织能力进一步升级,由模块化管理发展为流程化管理。过去国企采购与供应链的各个业务和功能板块都是模块化的,现在,基于数字化应用,采购与供应链突破了单个模块的边界,形成全流程化的组织方式,组织效率得到提升,不仅降低了成本,更形成了不断创新的机制。
三是供应链的服务能力进一步的提升。过去供应链突破不了企业边界,只是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构建了供应链的组织能力和组织体系,突破企业边界外化到企业所在的产业,甚至是在其他的产业领域开展供应链服务,提升服务能力,逐渐形成新的业态。
四是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央企和国企都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和供应链的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融合,通过数字化升级,由过去的采购平台升级为供应链平台。在运营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向上链接生产向下链接最终用户的全流程供应链解决方案。疫情期间,采购平台蜕变为供应链平台的步伐越来越快。
二、要把握当前大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格局的变化来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
总的来看,我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发展的环境与格局也越来越复杂。从宏观方面来看,我用一个“逆”字概括当前大的环境和格局。
一是新冠疫情。尽管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从全球来看,疫情仍在蔓延。尤其最近,很多国家的新冠疫情仍在反复。最近我国青岛也出现了新的本土疫情。
二是中美博弈。中美博弈不仅是贸易之间的博弈,也不仅是经济之间、科技领域的博弈,彼此的博弈是多元的,甚至是全面的。而中美博弈背后代表的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是长期的常态化的事件。
三是逆全球化趋势。这种趋势在疫情中发展得较快。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直是顺风顺水,顺势而为,使我们的企业和产业做大了,效益做优了。但只有在逆风逆水的过程中做到逆势而上,企业和产业才能做强。
面对现在“逆”势的大环境和格局,中央提出要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实现逆势而上的新举措,是我们的战略选择。
三、要通过供应链创新实践推进“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
通过供应链创新实践推进形成“双循环”新格局,关键是要把握“循环”的内涵。
一是基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产业链的循环。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体系下,产业链要形成循环。我国具备形成产业链循环的优势,因为我国是产业门类最全的国家,而且有不断升级的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但是,我们也有短板,就是供应链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产业链形成循环的前提是有强有力的供应链的组织能力支撑,虽然我们的生产组织方式开始从模块化的管理提升为流程化的供应链的管理,但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应通过供应链创新发展,突破企业和产业的边界,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循环。
二是基于消费升级推进供给和消费之间的循环。实现国内大循环,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国务院办公厅9月份出台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际上新业态新模式就是一种供给模式创新,新的消费体系就是消费升级。要在供给和消费之间形成大循环,也离不开供应链。如在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的结合,是基于产业的线上线下的结合,上游延伸到了生产企业,下游末端已经延伸到了某一家某一户,这就是新业态。新业态的主流模式是供应链服务。在国务院的文件就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一流平台企业和物流供应链企业。通过供应链服务的业态,将供给和消费协同起来,形成循环。我们也期待国企和央企在这方面能做出表率。
三是基于产业创新推进科技与市场之间的循环。科技和市场之间,要通过科技创新出新的供给,通过新的供给形成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消费,进而实现国内大循环。换句话说,通过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信息产业,形成如电脑、移动通讯等新的消费市场,让全球繁荣发展了40年。现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创新出数字资产的新供给,将数字化打造成可运用的资源。通过数字资产,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市场。
四是基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和循环。我们要认真理解大循环中的“大”字。过去,提到经济的循环,我们提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今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循环,将是更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循环。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可见,形成国内大循环,要基于空间布局和结构的优化,以上海市为中心,联通周边发达的东部地区,运用东部地区的基础与辐射能力,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和循环。其中关键是供应链,尤其是由供应链支撑的物流体系。
五是基于全球化重构推进世界新经济格局的循环。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现在的逆全球化,它是对过去以美国为主导、以资本为统治力的全球化的否定,是未来全球化重构的一种开始。以交通物流为例,疫情以后到现在,海运物流还是负增长的,而从5月份以来,陆上物流就开始转为正增长,1-6月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9%,尤其是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6、7、8三个月还是持续大幅增长。这说明物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海运物流在收缩,陆上物流逐渐发挥优势。物流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自西向东,呈现出自东向西的流向趋势。这意味着海权优势在逐渐减弱,陆权优势在逐渐显现,预示出全球化重构的态势。我国应通过供应链的创新发展,推进以西部大开发为支点,向西开放,最终打通欧亚大陆,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不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