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3.5亿!
截至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年来,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3亿人次,累计行程超过15.8亿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近4万圈,成为中国“最繁忙”的高铁。
从北京到上海,从天安门到石库门,1318公里的跨越,3600多天的风雨兼程,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平均时速呼啸而过,5小时串联起中国的半壁江山,演绎着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千里京沪朝夕往返
“现在早上从北京坐高铁出发,丝毫不影响下午在上海办事,晚上还能坐高铁回北京,一天轻松打一个来回。”常年往返于京沪两地出差工作的王先生说,这在1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京沪高铁开通后,时空观念随之而变,上海到北京最快运行时间由原既有线最快9小时54分一下子缩短到5小时内,探亲访友、外出旅游、出差办公都可朝发夕回。据北京南站工作人员郑思瑶介绍,每天大约有7万余人从北京南站出发,乘坐京沪高铁奔赴沿线各个城市。
“千里京沪一日还”,诗与远方不再遥远。“坐上高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速度’。”6月22日,乘坐G9次列车回上海探亲的章女士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以速度取胜的京沪高铁改变了中国东部的交通版图,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0.5至4小时”高铁都市圈,“高铁同城效应”优势凸显,“双城生活”“候鸟群体”逐渐成为群众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从天津坐高铁到北京最快只需不到30分钟,再换乘地铁至金融街,到公司大约1小时,这几乎与住在北京五环附近的同事上班时间差不多,而且既准时又舒适。”家住天津的胡先生每天打“高的”上下班已经三年多。
“现在既能享受到北京的工作机会,又不用承受高房价带来的生活压力。”胡先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银色长龙”疾驰穿梭,带来的不仅是舒适快捷的通勤之旅,更是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古朴大气的文化古迹到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沿京沪高铁一路前行一路美景,宛若一幅源远流长、博古通今的壮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京沪线贯穿的“三市四省”汇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首府名韵北京、秀美泉城济南、东方圣城曲阜、六朝古都南京、繁华之都上海……让坐着高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成为旅游新热潮。
作为我国高铁线路中的名副其实的“流量明星”,京沪高铁不仅拥有最快的运营时速,也始终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知名。电子车票、刷脸进站、静音车厢……高科技的投入和人性化的规则都会在这条线路率先面世,让旅客乐享舒心、贴心的出行体验。
更智能、更人性的高铁成为诠释出行的“获得感”的最佳代名词之一,而旅途中温馨的服务则为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面对需要帮助的困难旅客,要像对自己亲人一样来照顾。”6月24日上午10点,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许慧玲已经送走几位行动不便的旅客。她所在的“158”雷锋服务站已累计帮助老、弱、幼、病、残、孕等困难旅客100多万人次,成为南京南站乃至京沪高铁线上优质服务品牌。
北京南站“润秋爱心服务组”、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济南西站“泉馨驿站”……在京沪高铁沿线,涌现出了一批类似“158”的爱心驿站。在那里,铁路人用专业的服务守护旅客的平安出行,演绎着京沪高铁上的路远情长。
在京沪高铁始发站北京南站的润秋爱心服务组旅客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爱太深,旅途太短,愿你们的精神能代代相传,把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擦得更耀眼。”
一键“解锁”经济跃升
高铁,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国之重器,其飞速发展,将百姓生活带入了“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的“穿越”时代。交通轴不仅是一条便民轴,更是一条经济发展轴、增长轴。
6月22日,山东济南,涉及电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的20余家公司与30余家融资机构在位于济南西站仅300米的“京沪会客厅”内举办商谈合作意向。这也是济南市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系列活动之一。
“京沪会客厅”是济南为吸引集聚京津冀、长三角开放资源,而着力打造的集商务洽谈、人才交流、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高铁这一条红线,将企业和地方的优势有效串联,使政府招商引资不仅能吸引“小板凳”,也能抓住“大航母”。“自2月6日启动以来,京沪会客厅内达成意向项目已超百个。”济南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罗徽介绍。
“京沪高铁的到来为济南的发展赢得了底气和机遇。”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永桂表示。作为京沪高铁上的重要枢纽,围绕济南西站周边,济南先后建设了省会大剧院、济南新三馆,千亿级产业集群—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也惊艳亮相。
依托京沪高铁所带来的区位交通优势,济南抓住机遇,努力成为“京沪经济动脉的黄金支点”。全市经济总量由2011年的4406亿元增长到2020年10140亿元,增长130%,迈入“万亿俱乐部”。
由济南向南,最快仅需约1个小时,就可抵达淮海之都——徐州。10年前,京沪高铁穿城而过,徐州迈入高铁时代。
京沪高铁建成通车,铁路大通道建设随之加快。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为骨架的“放射型”铁路网渐趋成型。徐州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高铁成为徐州发展的驱动引擎。十年来,徐州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重点物流企业28家、大型物流园区40家、品牌快递企业80家、网络货运企业8家,成为淮海经济区医药、冷链、快递分拨集散中心,成功地将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京沪高铁成为解锁经济跃升的“财富密码”,受益者远不止济南和徐州。
北连京津冀,南通长三角,京沪高铁构建起支撑东部率先发展的“高铁经济走廊”,让沿线地区共享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带来的繁荣富足,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沿京沪高铁这条经济“大动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一个以“上海知识型服务业体系”“苏州无锡等区域特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已经形成。
高铁飞驰而过,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城区、开发区在沿线汇聚。南京打造定位为金陵门户、秦淮新港的国际商务核心区,泰安市规划建设了泰安高铁新区,无锡则规划全国首个高铁概念新城区——锡东新城……城市的“经济版图”随之重构,城市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树立中国高铁“标杆”
京沪高铁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京沪高铁公司供图。
如果说高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成就的“亮丽名片”,那么京沪高铁则是这张名片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标准体系与技术体系,树立起“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
“我国高速铁路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开工,18年间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其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涵说。
21年,2533卷、4760册设计资料,6.7万张设计图纸……在没有可参照规范,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铁路建设者们就一张张草图绘制,一个个参数推敲,一行行公式演算;13万大军投身工程建设一线,多点开工、夜以继日,相伴的是高高的吊架、闪烁的焊光、巍峨的桥群和日渐成形的线路及车站。
京沪之路越走越宽,突破的不仅是有形的时空,更是科技创新的无形壁垒。从建成大胜关长江大桥等一批高速铁路桥梁到研制应用CTCS-3级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再到应用大跨度桥梁PHM2.0监测系统、自主研发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等,京沪高铁在工程设计建造、装备研发应用、运营养护维修等方面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和运维体制创新的“探路者”。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16年1月8日,“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被授予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攀上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峰。
一个酷似“飞龙”,一个美若“金凤”!2017年6月26日,两列流线型的“子弹头”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纯中国血统”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双向首发,开启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仅3个月后,“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行,创造了世界最高运营时速,“币立不倒”的“世界级”的平稳性……“中国速度”不仅让国人为之骄傲,也令世界惊叹不已。
基于5G技术的列车WIFI,可灵活设置“静音车厢”,增加自动售卖机、盲文标识……6月25日,“更聪明”“更人性”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也在京沪高铁投放。“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复兴号出行的快捷、舒适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