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贵,第一代水城农民画作者,从小便受父亲徐自然的影响,耳濡目染学书法艺术。其第一幅农民画作品《秋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为水城农民画摘得了第一块一等奖奖牌。日,省级技能大师徐承贵水城农民画精品登陆十八数藏,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了一幅乡村幸福美好的生活图卷。

十八数藏负责人柏松表示:在大数字浪潮背景下,无论是各地方政府还是机构、企业、个人,都在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路径、新技术、新模式。比如,一些数字化的政务,让我们可以更便利、快捷的办理各项事务。另外,直播、电商的兴起,让手机变成了“新农具”,地方特色的果蔬、土特产、文创产品、农民画等民间工艺品,通过互联网渠道有了更多的去处。

《秋收》

Q:我们现在身边接触比较比多主要是水墨画、油画这些,那么关于农民画,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徐承贵:农民画又称现代民间绘画,是各地艺术工作者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结合当地特点,通过多年努力,组织和开发出来之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现代画种,是在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之新型造型艺术。

农民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农民画如同绘画、雕塑等其他一切造型艺术一样,从外形来看,就鉴赏来说,它凭借自身的一种形式讨人喜欢,并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其图案造型具有丰富多样、色彩鲜明、笔浓彩重,构图随意奔放、拙中藏巧等特点。这些东西直接而且真实地打动着人,使人产生审美层次的愉快。其次,农民画能与欣赏者产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感动的情绪;同时,农民画有着一种融入自然的人生哲理和超脱的人文精神,寄托着美好向往和理想追求。

通过欣赏农民画,能够体验画境带来的无穷魅力和情趣。农民画是完全符合社会实践的,符合美的实践的。我们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它,发现它美的生命力。

Q:您作为第一代水城农民画作家,您认为水城农民画有哪些特色?

徐承贵:水城农民画以其自由、夸张、色彩艳丽的艺术形式和古朴、幽香的民族气息以及大胆、泼辣的艺术手法,集民间蜡染、刺绣、贴花、剪纸等民间艺术为一体,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水城农民画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走出大山,进入现代人生活视野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不断地扶持,水城农民的现代民间绘画以其独有风格一次次亮相全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1988年,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局把水城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谷风》

Q:目前水城农民画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呢?给您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徐承贵:我从小受父亲徐自然的影响,耳濡目染学书法艺术。我的包里,永远都会揣上一个小速写本,记录着每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剪影,经常代表单位创作作品去参加展览。我的第一幅农民画作品《秋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为水城农民画摘得了第一块一等奖奖牌。

后来,我带动多名少数民族朋友加入了水城农民画创作队伍,创造出属于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符号,并一直延续至今。在多次中国民间绘画展览上,水城农民画获奖率达到60%,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的重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不断地扶持,水城的现代民间绘画以其独有的风格一次次亮相全国,水城农民画以其古朴、浑厚、绚烂活泼、充满泥土芬芳的特点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1995年,为了让水城农民画能够成为水城县的一个富民的产业,我就带领父亲、兄弟们一起创立了代表水城文化特色民营作坊“山艺斋”,主要经营水城农民画、根雕、书画装裱、盆景等。当时,由于“山艺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及艺术氛围较为浓厚,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

200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馆工作人员带着我到水城县陡箐镇猴儿关、海坪、法那等村寨,培育了一大批水城农民画核心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水城农民画,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作品远销国内外。同时,还带动他们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今天的水城农民画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水城农民画的传承、创新,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不仅创作出许多生动的农民画作品,还衍生出动画、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改变了当地老一辈农民画师以卖画为生的模式,让水城农民画不只停留在纸上,而是迸发更大的价值。

《彝人嫁女》

Q:水城农民画内容一般围绕哪些呢?

徐承贵:水城农民画是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画种,画作题材广泛,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色彩浓烈,容易感染人,而且画作的内容都是非常正能量的题材,民俗风情、劳动场景、生活乐事等信手拈来。有的描绘火红的辣椒产业、有的描绘美丽的家乡生态、有的生动地描绘祖国盛世下人门载歌载舞的场景,生动明艳的图景展现了对家乡、对生活以及对国家的热爱。

Q:您怎么看待将农民画生成数字藏品?

徐承贵:数字技术对于农村、地方的生产、产品销售有很大利好,及时调整传统的、不合时代的创收观念,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学,去发现不同的渠道,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扩大我们的传播渠道。

农民画数字藏品,其实是通过数字化来传承、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好的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变成文化商品,让自己与村民的技艺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看到水城特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让“乡愁”得以传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