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企业中已有半数进入生态环保产业,多数省市已成立省级环保台公司。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成为行业主力。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弱的企业正逐步被淘汰。

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17日举办的媒体座谈会上,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调研员吕奔透露了上述信息。他介绍,年来随着央企国企大举进入环保领域,以及产业集约化发展势头增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整合加速,推动形成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介绍,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形成了以专业和兼业从事环保产业的央企为主的行业中坚力量,一批大型国有环保集团、上市环保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以科技型民营环保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创新力量。

郭承站说,仅2021年,全行业就新增19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环保公司总数180家,55家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员企业入选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截至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较2011年增长2.5倍,占全国各行业就业人员总数的0.43%,比2011年提高0.31个百分点。

但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2020年参与调查的15000多家重点企业中,大型企业占比仅3.1%,中型企业占比24%,小微型企业占比约73%。整体上看,我国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弱,规模化、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

吕奔对记者表示,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营收与GDP的比值从0.7%增长到1.9%,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从1.2%上升到4.5%。

根据产业调查数据,2011-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环境治理营收总额由3700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20%。预计2021-2025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5年环境治理营收总额有望突破3万亿元。

环保监测人员在某垃圾填埋场检测空气质量。摄影/章轲

调查数据还显示,2020年,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企业营收总额超过1000亿元,6省(市)环保企业营收总额占全国的占比超过2/3。华东、华南地区产业分布集中,汇集超过半数企业,贡献了半数以上的营收。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以36.7%的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一半的产业营收。

郭承站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累计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9.5亿千瓦、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产能6.2亿吨,完成2800余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9亿立方米/日、城市排水管网39万多公里,新建城市垃圾焚烧厂240座,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约64万吨/日。

“环保产业为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日益突显。”郭承站说。

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李蕾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保产业将在统筹新老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迎来新的机遇,重点是瞄准生态环保产业链的短板、缺项和弱项,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产业新规模新动能,创造产业新价值新产值。

该产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李宝娟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有关如何引导环保企业守法诚信经营、促进行业自律的问题时表示,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自律是协会的重要职能,也是促进改善营商环境、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李宝娟介绍,协会将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顶层设计,推行《行规行约》。不断优化评价工作机制,做到信用评价程序更加规范、评价方法更加科学、指标体系更加专业、评价范围更加广泛,使评价更有公信力、更有影响力。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制订发布的《环保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截至目前,该协会已累计开展了14批环保企业信用评价,共有1148家(次)获得A以上等级。评价结果在政府采购、环保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对政府施治和监督管理提供了一定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