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们途经延安高架会发现,包裹在上海展览中心顶端长达数月的脚手架已经拆除。位于建筑顶端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焕然一新,经过阳光照射,越发闪耀。当夜幕降临,在灯光烘托下,更显流光溢彩。

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地标建筑。这处体量庞大、雕花精美的建筑,镌刻了66年风雨,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寄托了许多老上海人的一份特殊情怀。

时隔20年,上海展览中心迎来本世纪第二次大修,包括钢塔和建筑外立面修缮工程。最具特色的百米钢塔和红五星率先完成修缮。日前,记者走进展馆,独家揭秘修缮细节。

塔尖焕新的上海展览中心

修缮方案论证达10个月

“昨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中央大厅的楼顶上,升起了一座金光闪烁的镏金钢塔,塔尖上的一颗红五角星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这是1954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于头版的消息,足可见当时人们对这处建筑的关注度。

上世纪5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红五星

上海展览中心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设计,主要设计人有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工程师郭赫曼、中国著名建筑师陈植等,曾获“建国五十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称号。

和许多低调的老建筑不同,由于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上海展览中心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步入其中,人们很难不为其宏大规模和精美雕花所折服。这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从天花、立柱到地坪,无一不透露着精细打磨的匠人之风。

在过去数十年中,上海展览中心经历多次大修小补,最一次大修还是2001年。经过岁月洗礼,局部外立面出现细微裂缝。钢塔与红五星遭受风雨侵蚀,变得锈迹斑驳,无法体现俄罗斯建筑的原本特色。第三方专业机构还对钢塔内部危险、隐蔽之处的残损构件进行测绘,发现多处变形、缺损。

“钢塔高达110.4米,相比馆内其他建筑设施,更具庄重感、历史感和成就感,也是这次修缮工程时间最紧,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影响最广,更为引人关注的项目。”上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这两处最具特色的建筑部位需要通过“整容”恢复原貌,修缮设计方案论证持续长达10个月。

关键难点在于脚手架。修缮钢塔,需要在空中搭起分量不轻的脚手架。有专家担心,上海展览中心是老建筑,周边地质环境复杂,若搭起脚手架,引起建筑沉降,不仅没起到修缮作用,反而破坏了建筑本身。此外在空中作业,还要克服强风带来的安全问题。根据测算,在大风影响下,钢塔安全网的摆幅可达30厘米。

被脚手架层层包裹的百米高塔

“修缮全程引入人防、技防,采取精细管理,确保没有安全隐患。”上海展览中心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钢塔修缮的脚手架搭建需要极为慎重,施工团队根据《危险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制定脚手架搭建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和相关检测,确保施工安全。在钢塔修缮中,施工团队还安装了大量摄像头、传感器,24小时实时监测沉降和倾斜度,一旦超过警戒线,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金箔面积达450方米

尽管工期只有3个多月,工艺却繁复多样,有传承更有创新。

这次钢塔修缮涉及1个主塔和4个小塔台基,需要对已经变形发锈的龙骨和钢板进行补强更换。

早年间,钢塔装饰面主要采用镏金工艺技法,但已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要求。经过专家组提议和评审,升级工艺技法,在保留原有紫铜板的基础上,采用金箔工艺技法,对钢塔作进一步保护和装饰,也叫做“贴金”。

“贴金”工艺尤为考究。钢塔饰面由紫铜板组成,共2024块。施工团队需要把2024块紫铜板一一拆卸,逐个编号、打磨、整形和贴金。“经验丰富的贴金师傅,是我们专门从外地请来的,要在全封闭、恒温、恒湿操作室里作业,才能保证金箔不被破坏。”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完成贴金的紫铜板,还要根据编号顺序一一复原。在全新的金箔工艺技法辅助下,钢塔焕然一新,金箔面积达450方米。

钢塔塔尖红五星的缔造,凝结了数代人的努力。这颗位于高空的红五星,要在酷暑严寒与气温急遽变化的情况下,不变形、不破裂,对玻璃材质的要求很高。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三民玻璃厂玻璃吹泡工唐元华经过30多次试验,终于制成在最低零下12℃,最高120℃区间内不变形的红星。在2001年大修中,红五星换上了更为结实耐用的玻璃材质。

修缮完成的红五星

经过多方配合,在本次修缮中,施工方找到20年前大修时五角星使用的耐用玻璃材质,前后更换五角星不同尺寸规格的玻璃80片,内部灯泡146只,外部芒针24根,让闪闪红星再一次焕发生机和活力。根据检测,修缮完成的红五星,亮度至少可保持10年以上。此外,钢塔周边的建筑外立面也全面修复。据介绍,展馆全面修缮将在明年完成,为市民提供一处更美观、更具活力的会展场所。

“建馆六十多年来,上海展览中心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务、外事活动,接待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地区政要,组织和举办过数百个国内外展览会。现在是国家和上海举办重大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举行全球新品首发的国际一流会展场馆。”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次修缮,上海展览中心形象将进一步提升,助力上展集团全力打响“上展政务”品牌,以及上海服务品牌的优势企业,提升政务保障的核心服务功能,增强服务重大政务活动的保障能力。

上海地标 底色丰厚

60余年与上海城市发展同步

束涵 戚颖璞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不难发现,这座已有60余年历史的建筑,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

20世纪50年代,来自苏联的歌曲、电影、音乐、舞蹈、文学、服饰等风靡一时,从方方面面影响着这座城市。上海展览中心,便是代表作。

彼时,中共中央为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要在上海举办一个关于苏联的大型展览,并决定造一幢与之相适应的展览馆。

1953年12月6日,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致函请示展览馆的选址。苏联方面特派展览会负责人鲍利辛柯、工程师郭赫曼到上海勘察。当时提供的地址有文化广场(原跑狗场旧址)、大华农场,以及哈同花园。根据多方分析比较,最终选择了哈同花园。

1954年5月4日,中苏友好大厦动工兴建。作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建成的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俄式建筑,它选用大量俄罗斯风格的装饰构件和黄金等贵重材料。大厅顶部镏金塔标高达110.4米,在一段时间内超越原来的远东第一高楼、上海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成为上海最高建筑物。

建造期间,中苏两国建筑工程师及工人经历连续2个月的雨季、八级至九级左右的台风,以及几十年未遇的潮汛和零下10℃的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在9万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处占地8万方米的建筑群落,耗时仅10个月。原定的苏联展览于1955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此成功举办。这幢宫殿式建筑成为上海市中心著名的人文景点。

建成之初的中苏友好大厦

1956年起,中苏友好大厦成为上海重要的会议和展览中心,除举办展览外,各种重大的会议和大型公共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中共上海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78年9月20日,上海工业展览会改名为上海市工业展览馆,“上海展览馆”和“上海市工业展览馆”两个名字开始同时被用来称呼此幢建筑。1984年6月9日,大楼改称为“上海展览中心”,运营单位由事业质改变为企业质。此后,上海展览中心逐步成为上海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凭借着独特的建筑美感和厚重的历史底色,上海展览中心在诸多历史建筑中独具一格。1989年被评为“1949—1989上海十佳建筑”,1999年被评为“建国50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2001年,上海展览中心迎来现代化改造,工程总量达8万方米,工程费用预算为2.9亿元。首先是加固其结构,其次是改造调整定位,形成“南展北会”的新格局。修复顶端和金星的任务最艰巨,仅黄金就耗费5000余克。2002年2月,上海展览中心展新颜,迎来上海市人大和市政协“两会”的召开。在2011年之前,上海市“两会”一直在次召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