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被毁前是中国古代皇宫的集大成者,在当时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公元1366年,身为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兴建“吴王新宫”。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吴王新宫的建筑规模有限。

两年后,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即位称帝,年号洪武,改称应天府为京师,并开始全面建设大明都城与皇宫。大明皇宫建设几经反复,最终于1392年全面建成。

然而,现在的南京明故宫仅存柱础、城门等部分遗迹。那么,南京明故宫究竟毁于谁手?

明朝迁都后南京故宫仍宏伟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南京明故宫毁于太平天国政权,但这一说法并不严谨。清康熙帝在公元1648年初巡视江宁(今南京)时,就曾感慨“道出故宫,昔者风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可见,早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之前180多年,南京明故宫就已经是一副残垣断壁的样子了。

几十年后,乾隆南巡至江宁,途经残破的明故宫,还作诗评论过一番:“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凤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诗中引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拆南京皇宫巨材北上,用以建筑北京皇宫的传闻,把毁坏南京明故宫的责任推给了前朝。

但乾隆的说法同样不靠谱。朱棣迁都北京时,并未拆走南京皇宫木材。毕竟如此明目张胆地拆除父辈所建皇宫的行为,是为宗法所不容的。

明成祖迁都北京150多年后,明万历年间成书的《利马窦中国札记》 中仍然感慨:“我还未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皇宫这样宏伟!”利马窦本人是北京故宫的常客,却依然坚定地认为,南京明故宫在明朝前中期破坏是有限的。

经400年终消亡

事实上,南京明故宫的消亡,并非单次事件造成的,而是经历了明清及近现代的多次损毁。

最早的毁坏发生在明初,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发起的靖难之役(1399-1402年),使得“都城陷,宫中火起”。这场大火中,奉先殿被烧毁。

随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决定迁都北京,伴随着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南京明故宫也逐渐衰落,但未被废弃,直到明末还有一些修葺、维护的记录。

然而,毕竟国力有限,明朝中后期,南京明故宫经历多次灾难,风吹雨打,最终因为明朝国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断弱化,维修与保护也越来越少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后,崇祯的弟弟福王朱由崧逃至南京城建立南明小朝廷时,奉天殿已经不在,太庙也已被焚毁,朱由崧只能“即位于武英殿”“祭告于奉天殿”。朱由崧在南京坐稳帝位后,对南京明故宫花费不少钱财进行修缮。可惜的是,1645年正月才修成故宫,五月清兵就杀到了长江北岸。

而清初战争对南京明故宫的损坏是最彻底的。清军进入南京城,焚毁了大部分的明代宫殿建筑。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洪秀全又下令拆走了南京明故宫的宫墙砖石、木料构等用于建造天王府。在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战火几次焚烧南京城,对南京明故宫的破坏就更彻底了。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南京明故宫的西南修建、扩建机场,拆掉了西华门,破坏了社稷坛等遗迹。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南京明故宫又几经破坏。

到了现代,曾经雕梁画栋、气象万千的南京明故宫仅剩残垣断壁,成为一处遗址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