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南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古都。5年来,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美丽古都生态底色更靓。
一江清水、两岸葱茏。又到一年“最美季节”,“长江传奇”游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醉美”长江南京岸线,见证近年来“母亲河”发生的巨变。
一串“大数据”
【话筒1】“我家住汉中门,在珠江路上班,有时还要常住江宁厂区,这几年,身边的河道都变清了,还修了健身步道。”——市民刘先生
近五年来,长江南京段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逐月水质达标率为100%,72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100%达标,150条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并实现“长治久清”;空气优良率从2016年的64.4%上升到2020年的83.1%,PM2.5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1.3微克/立方米,去年大气、水环境质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生产岸线占比由28.3%下降至16.8%、生态岸线占比由66.2%提高到77.9%;发展方式显著转变,重化工业有序转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1.9%,高新技术企业数五年增长5.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5%;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长江大保护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组“止血术”
【话筒2】“过去这里是‘工业重镇’‘化工基地’,现在这里是‘滨江绿地’‘生态花园’,幕府山燕子矶一带一定会越来越来好。”
——市民吴女士【解读】“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市相关部门表示,“治病”先“止血”,我市以重点领域整治为突破口,出重拳、下猛药,抓牢突出问题整改,逐步扩大治理范围、拓深治理层次,持续打好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
“止血术”首先治“岸线乱占”之病,打造水美地绿的生态廊道。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生产岸线32.2公里,全面完成150个干流岸线清理项目,长江二桥到三桥之间(中心城区主要范围)生产岸线全部退出,整治建成万亩滨江“清肺”,长江“黄金带”镶上了众多“绿宝石”。
“止血术”同时治“水体污染”之病,确保“一城清水”入长江。2016年以来,全面推进金川河、九乡河、七乡河、北十里长沟、朱家山河等主要入长江支流综合治理,规划布点村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止血术”还要治“重化围江”之病,拔除污染问题的根子。2016年以来,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56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化工生产企业入化工园区率达61.2%、排名全省第一,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南钢、梅钢、南化、金陵石化等重点企业减污降碳、绿色转型正有序实施,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循环改造加快推进。
一次“进退间”
【话筒3】“今天我又没有白跑,在下关滨江码头拍到了三次江豚,这小家伙常驻我们南京了嘛。”
——摄影爱好者王同学【解读】治“病症”,还要祛“病灶”。市相关部门表示,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由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进退”之间再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突出生态增容增值,我市扎实推进还草还湿还林、滨江湿地保护修复、废旧矿坑生态修复等工程。2016年以来,每年修复湿地面积3000余亩、累计达1.7万亩,先后新建池杉湖、东屏湖、龙袍、石臼湖等4个省级湿地公园,自然湿地保护率突破70%,从全省第六跃居全省第一。
突出洲岛修复利用,我市逐一对长江南京段洲岛(共7个,其中面积较大洲岛3个)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规划保护,上游新济州(含新生洲)、中游江心洲、下游八卦洲,正串联起美丽的“生态岛链”。
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南京段成为野生江豚种群稳定的栖息地,南京成为唯一在市中心江段能观察到野生江豚活动的沿江城市。
突出文脉融合传承,编制实施“一江两岸”规划,深化“九大城市客厅”建设。目前,鱼嘴、绿博园、定山城市客厅等3处已建成开放,全市72公里滨江绿道基本贯通,沿江绿色廊道已全面联网成片,渡江胜利纪念碑、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等70处历史文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人文江岸、绿色江岸成为长江南京段新品牌。
一套“组合拳”
【话筒4】“现在我一停船靠岸,就有‘岸电’能接上,再也不用柴油发电机了,那东西又吵又臭。南京普及港口‘岸电’真是一件利江利城的大好事!” ——船员孙先生
【解读】岸上岸下、干流支流。我市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打造“与江共生”立体保护体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
据介绍,强化法治护航,我市在立法方面,率先制定长江岸线保护地方政府规章《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在执法方面,率先将“双随机”抽查作为生态环境执法常态化方式,坚决防止污水流入长江;在司法方面,支持推动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院等入驻,持续加大司法护江力度。
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科技支撑,拿出科技治江的“南京方案”——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共建共治,形成“资本+”“社会+”“网格+”“区域+”等机制,探索长江水环境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新模式,推动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