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以文盛,文以河传。在长江众多支流中,很难有一条支流像秦淮河一样有着错综复杂的古今变化和如此众多的文化意趣。
南京学者薛冰对其倾注数十年研究,陆续捧出《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及最新出版的符号江苏·口袋本《秦淮河》,从秦淮文化到清凉山文化,再到长江文化、海洋文化,随着其视野的不断拓宽和全新解读,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的秦淮河,正在通江达海的通途中焕发出新的容颜。
自然之河
五台山、北极阁曾是古秦淮河水中小岛
秦淮河是一条发源于宁镇山脉的自然河流,有南、北两个源头,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达2630平方公里。
进入南京城区后,秦淮河流在明城墙东南隅的通济门处分为外秦淮和内秦淮两支。其中,外秦淮就是明城墙外侧的护城河,途经雨花桥、1865晨光创意产业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最后从三汊河附近注入长江;内秦淮也就是古今闻名的“十里秦淮”,河道流经夫子庙,全长五公里。
据薛冰介绍,秦淮河下游的流域变化非常大。1983年通过地质钻探,发现了埋藏在地表之下的秦淮河古河道,从当年绘制的“古河道位置示意图”上可以看出,距今两三万年前,长江东岸大致在今城西的外秦淮河一线。数百米宽的秦淮河由东南而来,在今城南赤石矶以北入城,一支西行,从今清凉山一带汇入长江;另一支北行,从鸡笼山和覆舟山之间的垭口穿出,再折向西北,于狮子山东侧进入长江。在薛冰看来,这意味着,今天的玄武湖与金川河都曾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其间的山丘冈地,犹如水中的小岛,只是在后来才被人分别命名为五台山、北极阁、鸡笼山等。
文化之河
秦淮河繁衍出园林、灯会等文化品牌
除了错综复杂的古今变化,秦淮河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它被誉为“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文化含金量最高”,不但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京人民,而且滋养了博大精深的南京文化。
薛冰介绍,早在3000年前,分布于秦淮河两岸的南京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铁和青铜的冶炼技术,并以此制作了弓、箭、矛、钩、刀、斧等器具,用作打仗、渔猎、生活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饲养了马、牛、羊、猪、狗、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特别是在长干里、横塘、秣陵等地,自发地形成了南京最早的手工业、商贸、水运等业态,促进了秦淮河最初的繁荣。
历史上先后建都金陵的朝代,都离不开秦淮河的滋养,秦淮河所繁衍出的园林、江南贡院、名人故居、灯会等众多品牌,为金陵带来了多样、博大而丰厚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金陵的山水城林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南京山水城林自然交融,为造园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明清园林文化也是秦淮河边的一大特色,除了列入江南四大名园的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门西复建后的胡家花园,也以其水石特色成为南京人休闲觅野的佳处。据民国陈诒绂编纂《金陵园墅志》,共列园墅376处,明清两代即占300余处,且大量产生于明中期以后。
发展之河
秦淮河整个流域被纳入南京城市范畴
城市首先出现在大河流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无论是出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军事的考量,城市的发展总是与水相伴、依水而建,诞生于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古都南京同样如此。
薛冰介绍,南京从南往北的发展方向最终影响了南京的城市布局,而被称为南京文化源头的“湖熟文化”就诞生在秦淮河中游湖熟一带,在现已发现的300多处湖熟文化遗址中,有100余处集中在湖熟一带,其特点就是处于较高的台地;点将台、梁台、神墩、前冈、磨盘山等地名,仍透露出了当年的地貌信息。而湖熟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即同时受到中原商、周文化,北方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方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西方楚文化的影响。“以现代眼光来看,南京文化从源头就能够兼收并蓄,是一种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态势。”
交流之河
秦淮河的两个入江口铸就军事重地和天然良港
作为南京文化符号的秦淮河,一直在奔流不息,对南京建城史产生着巨大影响,为南京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薛冰介绍,秦淮河是南京人溯江涉海的起点,事实上,早在中原建立商朝的时期,湖熟人就已能沿秦淮河进入长江,渡江北上;越城的建造,为长干里居民、交通、商贸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不管是越城,还是后来在南京石头山设置的金陵邑,二者都西临长江,分居秦淮河南北两个入江口附近,且都与可供水军回旋的天然良港石头津密切相关。但是,二者相距约5公里,怎么会都位于秦淮河的入江口附近?
据薛冰分析,原来,秦淮河入江处有一个因李白咏诗而闻名遐迩的白鹭洲,该沙洲与长江东岸之间形成夹江,于是便有了南、北两个入江口。越城和金陵邑,这两个看似孤立的点,都发挥着“扼江控淮”的功能。其中,由于石头山是南京城区长江东岸的制高点,其功能明显高于越城,所以历来相对更引人关注一些,并在此后的城市发展中,始终是卫护都城的军事重地; 而越城因为处于居民商业区中,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从而孕育出南京最初的市民文化。
薛冰介绍,由于白鹭洲与长江东岸之间形成夹江只有四五百米宽,风浪比长江干流小得多,宜于船只安全停泊,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天然良港。
这就是六朝时期“商旅方舟万计”的石头津。由此启航的船队,不仅自江之尾远溯江之头,而且“直挂云帆济沧海”,石头津由此成为南京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此过程中,南京的造船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