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菜市口、北海北、崇文门地铁站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将通过统筹车站地下与地上空间、交通集散与城市活动、环境品质与防涝安全等要素,集约利用存量空间,融合多元功能,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功能,塑造宜居魅力空间。上述三个项目预计明年开工,这也是北京地铁站首次试点城市更新模式。


(资料图片)

部分老地铁站换乘不便待改造

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1969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北京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地铁建设时间跨度较长,受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建设实施的空间时序衔接等影响,一些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已不适应,市民对站点换乘不便、连通性差、周边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反映较多。

2020年以来,市发改委组织京投公司等单位对核心区地铁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开展了调研梳理,聚焦客流量较大、问题较为突出的菜市口站、北海北站、朝阳门站、崇文门站,将车站及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库,探索既有地铁站点与周边公共空间融合改造提升的新模式。

以历史悠久的地铁崇文门站为例,在崇文门内大街道路拓宽后,车站B出入口位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隔离带内,乘客通行不便;2号线和5号线出入口与市政过街设施也没有打通,人车交织严重;站内换乘楼梯和通道狭窄,早高峰严重拥堵……

此次改造将在地面新建E口,整合2号线B1、B2口,同时市政过街通道也将具备进出站功能,出入口通过集散广场、景观树阵广场与人行道顺畅衔接。同时,增加近2000平方米微公园空间、750平方米绿地景观,有序规划125个规范自行车停车位,提升城市形象。

崇文门地铁站内,将新建三层地下站厅,连通现状市政地下过街通道,预留与同仁医院地下打通条件;新建2号线与5号线换乘厅,增加换乘通道,疏堵站内4处换乘瓶颈点;增设4部扶梯和2部垂梯,实现无障碍进出站和换乘功能。

老站也能与周边风貌融合协调

良好的地铁公共空间不仅要在通勤高峰具备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能力,也需要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提供有活力、舒适宜人的空间。为此,此次试点改造方案除了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功能,也着力塑造宜居魅力空间。

在地铁菜市口站,西南方向的地铁D、G口虽然相距仅1.5米,但朝向相反且地下不连通,乘客进出站不便、难于分辨方向。站外,自行车摆放杂乱无序,占据出入口广场及人行步道,阻断行人通行路线;出入口风貌也与周边建筑不协调,街角绿地“碎片化”,景观效果不佳。

改造方案拟将车站D、G两出入口沿市政路分设,并实现地下连通,增加地铁覆盖范围的同时,避免乘客因进错口增加步行距离;地面景观方面,优化地面亭建筑形式、色彩,与周边建筑协调,增加景观绿化和休闲空间,提升街角公共空间品质;交通接驳方面,结合行道树下空间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满足250辆左右非机动车停车需求。

居民与乘客错时共享站前空间

此前,地铁北海北站6.5米高的大风亭阻隔了东侧站前广场与西侧公园的空间连通。这次改造将通过改移地铁风亭,打通地铁集散广场和公园活动空间,实现居民与乘客错时共享、功能兼容,集约利用站前空间。同时,B口由东向改为南向,避让三岔路口,增加集散及缓冲空间,便于分流旅游和通勤客流。地铁风亭改移至临街绿化带后,高度由6.5米降为1.2米,也以北京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轮廓,与周边民居相呼应。

记者获悉,这次获批的三个项目将在明年率先开工,同步纳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试点的朝阳门地铁站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发改委将以首批3个站点公共空间一体化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打造多功能、全龄友好、充满活力、衔接有序的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政府统筹、规划先行、民生优先、多元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片区更新实施经验。未来,本市还将有更多地铁老站纳入城市更新计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