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碧水长流
【资料图】
——陕西省江河水量调度工作纪实
十年调度探索,步履艰辛,硕果累累;五年扩面提升,水润三秦,绿水长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以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为抓手,立足全省江河水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现水量调度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特别是近五年来,陕西重点实施水量调度扩面提质增效,江河水量调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多次受到国家相关流域机构的肯定,逐渐成为可在全流域复制和推广的调度范例。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陕西省江河水量调度工作起步于渭河。调度之初,无章可循,建章立制十分紧迫。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颁布实施后,陕西省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办法》《陕西省渭河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等,为水量调度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的同时,也规范了水量调度的范围、方式、时间,明确了调度原则、目标以及各地各部门调度职能职责,奠定了水量调度工作坚实基础。
2017年以来,陕西全面实施水量调度扩面提质增效,调度内容不断丰富。针对河流生态问题迭出的局面,陕西出台了《陕西省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方案》,提出通过科学统一的调度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用水关系,做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确保生态用水基本需求。
2021年以来,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陕西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启动制定《陕西省江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省江河水量调度工作。同时,建立了嘉陵江跨省河段生态流量保障省际联合巡查机制和北洛河上下游市际用水协调机制。
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陕西江河水量调度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细调度扩面提质
江河水量丰枯多变,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交织,利益主体多元,水量调度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内在规律复杂,提质增效任重道远。陕西省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科研支撑,调度水平逐步提升。
扩展调度范围。2006年,渭河首先被纳入黄河水量调度。2017年,启动汉江、嘉陵江水量调度。2021年,拓展到无定河和伊洛河流域。至此,陕西省干支流25条河流54个控制断面、29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纳入水量调度管理,实现了全省水量调度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覆盖全省80%的流域面积。
完善调度机制。陕西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区域服从流域的原则,明确水量调度责任制,建立相关调水工作机制,科学指导全省江河水量调度工作的开展。2021年,针对北洛河干旱少雨、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实际,利用市际用水协调机制,组织延安、渭南两市协商,调度上游南沟门水库向下游两次补水1983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下游洛惠渠灌区农灌抗旱用水紧张的形势;2022年联合四川省水调部门、长江委水文机构开展嘉陵江跨省河段生态流量督查,建立了跨省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省际联合巡查机制。
科技支撑调度。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开展水资源基本规律、河流生态流量和河流健康评估等30余项研究;建成并运行涵盖70处监测站点的北斗卫星渭河水资源监测示范应用系统,研发水量调度模型、水量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编制智慧水量调度建设方案,极大地提升了江河水量调度工作能力、效率和水平。
把脉江河助力生态
近五年来,陕西通过实施扩面提质增效,解决了一系列事关河流生态的重大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实现河道不断流。强化生态流量管控,建立生态流量预警、共享机制,严格督查考核,有效保障陕西省25条河流54个断面生态流量平均保证率超过96%,实现主要河流不断流。2016年组织实施渭河生态调度,渭河干流实现自调度以来连续十六年不断流。
实施总量流量双控,达到调度控制指标。陕西省8条跨省河流用水总量全部不超标,24个断面流量全部达到水量控制指标。2008年—2011年和2015年—2016年四个调度年度,渭河在入陕水量未达标情况下,同期出陕水量及断面流量均满足入黄水量控制指标要求。
优化“三水”调度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据统计,渭河实施水量调度后,平均地表总耗水量(不含北洛河)较之前增加0.0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平均耗水量由10.64亿立方米减少到10.63亿立方米,工业平均耗水量由2.87立方米减少到1.39亿立方米,生活和生态耗水量由1.60亿立方米增加到3.17亿立方米。
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首次向黄河流域46处河道外河湖湿地补充生态水量2.3亿立方米,实现红碱淖5年6次跨省区生态补水500万立方米。2022年1月至7月,陕西全省河流总体水质优。黄河干流陕西段,渭河、汉江、延河、泾河、北洛河干流水质均为优。111个国控水质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94.6%,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断面占90.8%,长江流域优良水质断面占100%。
从“防断流”到“保基流”再到“幸福河”碧水长流,从单一的行政命令到行政、法规、工程、科技、信息化综合施策……十年来,陕西实现了水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逐步提升,有力支撑了江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幸福河湖建设再立新功。(王辛石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