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市区出发,约一个小时车程便可到达余杭区青山村。

绿树掩映,微波荡漾,因水而聚,因人而兴。青山村正逐渐展露“未来乡村”的理想相貌……


(资料图片)

好生态是好生活的基础

连绵的山与无边的云在视线最远处交汇,葱茏的竹海让群山显现出格外温柔的曲线。近处,龙坞水库像一牙墨绿色的弯月镶嵌在群山之间。2600亩的汇水区微波荡漾,为附近3000多名村民提供着饮用水。

“现在龙坞水库的水稳定在一类水质标准,周边山林里还记录了9种哺乳动物和13种鸟类。”青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红向记者介绍,“从20世纪开始,毛竹是村里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为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村民和毛竹加工厂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附近水库的氮磷超标和面源污染。”

面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村里曾尝试通过教育的方式改善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情况,但效果并不明显。

2014年开始,生态保护公益组织与青山村合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开展了小水源地保护项目。

既要保障村民的利益,又要达到水源治理的效果。为此,他们从43户农户手中完成500多亩化肥、农药施用最为集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毛竹林地的林权流转,农户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财产权信托方式委托给公益组织集中管理并获取补偿金。这一举措,取得水源地保护与村民增收双赢的成效,农户的毛竹林收益由每百斤24元提高到每百斤31元。

“村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是从生产者变为保护者,村民每年可以从公益组织获得不低于以往毛竹经营收益的生态补偿金。二是作为公益组织,签订信托合同的村民可以在信托结束后按照份额参与分红。这使村民参与水源保护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林红介绍,“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很快的,不再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之后,短短3年时间,龙坞水库就提升为国家一级水源地。”

良好的生态禀赋为青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组数据显示出青山村的大变化:青山村年集体收入为66万余元;每年游客来访超过3万人次,全村经营民宿农家乐的农户超5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

“老村民”与“新村民”融合

青山村原本就有手工竹编等传统技艺传承,后来随工业化发展渐渐搁置。近几年,青山村的“老村民”把传统手艺“拾”起来,与40多名由设计师、插画师、环保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新村民”一起将青山村的手艺搬上了世界舞台。

村里的老旧礼堂被改造为“融设计图书馆”,馆内摆放着竹工艺、印染、民族服饰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融设计图书馆”也成了创作手工艺的据点,村里邀请国内外的设计师驻场创作,促进传统手工艺材料和当代设计相融合。

来自德国的专业设计师将当地传统的手工竹编技艺提升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给村民;村民编织的“水源保护”等主题的手工艺品在“中国文化展”“米兰设计周”等国内外展览展出,并进行市场销售,获得了两倍于同类工艺品的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莱莱竹编工作室”“西湖绸伞工作室”“不秋草竹艺坊”等一系列个人经营的手工艺项目在青山村落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青山村还在不停探索丰富文化生活。

“新村民”们搭建起了“青年talk”平台,不定期分享各行各业的新鲜资讯。起初,“老村民”只作为听众来“看看热闹”,慢慢地,他们也参与到分享中,与“新村民”一起探讨青山村的发展愿景;青山村端午节传统“游龙会”被恢复,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每家做一节龙骨架,拼装成完整的游龙到水库边祈福;每年6—7月被打造为青山群响艺术节,“学术论坛”“艺术展览”“自然剧场”等多种类型的文艺活动丰富着村里的精神生活。

“青山村的美好图景正日渐清晰。绘好这幅美丽图画,绝不能缺少文化共有、精神富足。现在很多村民可以在图书馆上班,可以在自然学校学习。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林红说。

“新村民”的入驻无疑为青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青山村也从村里年轻人想要逃离的传统村落变成了吸引人才的“文艺乡村”。

自然教育融入未来

路边的石墩被设计师们变成了展示乡俗的文化墙;篱笆上爬满了深浅不一的藤蔓植物;脚边总能碰到各种野花和小花盆;穿过毛竹林,青山村自然学校展示了一片新天地。

来到青山村“玩”什么?

青山自然学校负责人张海江给出了答案:“在青山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身处自然与艺术之中,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已经在村里生根发芽,不仅表现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而在于村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小朋友们,时刻传递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青山自然学校是在村里废弃小学的基础上用夯土工艺重建的,用来承接面向杭州、上海等地学校、企业和市民开展自然和公益主题的团建、课程和培训。青山自然学校开发了数十种特色志愿者服务和自然体验产品,每年组织200余次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活动,超过2000名志愿者参与青山村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带动年均访客增加1万人以上,也是在青山自然学校的顺利运营下,龙坞水库形成了足以支撑起基金长期运作的可持续营收模式。

“我希望每一个来青山村游览的人都能与自然建立联结,看看萤火虫、住在村民家里聊聊天、听听村民的生产生活理念,静下来,享受自然和艺术。”林红说。

2019年10月,青山村被余杭区政府正式确定为“未来乡村实验区”。

从2020年开始,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就积极组织推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概念规划》《青山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和落地工作,并多渠道多途径协助支持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创建。

当前,余杭规划资源部门正结合规划编制全覆盖的契机,指导青山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生态资源禀赋,与黄湖镇内其他行政村共同组成一个单元,编制乡村单元详细规划。积极探索在村与村之间如何实现空间、产业、人才上的资源共享,平衡好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继续深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求“抱团共富”。

未来乡村意味着什么?依照黄湖镇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实施意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新、老村民的主体作用会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创新集体经济的运营方式会加快落实,人才帮扶政策及人才公寓建设会更加务实,公益文化教育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会更加普及……而在这些实施意见之外,有关未来乡村的更多美好愿景还需不断梳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遇见未来”是青山村写在村口的标志,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青山村是村民共同的心愿。既有“乡愁”,也有“未来”,如今的青山村,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昂首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