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林场改变了一个县,一个林场群呵护着京津。
【资料图】
1999年,为了治理坝上严重沙化对京津造成的危害,“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正式启动,地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千松坝林场即是其中之一。
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国有划拨土地造林不同,建立初期,千松坝林场地无一垄、树无一棵。工程区分布在丰宁县坝上和接坝地区,分散在9个乡镇,占全县面积的42.3%,全部是村集体的宜林荒山和退化草场。靠着股份制造林和分类管护,千松坝林场快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
今天的丰宁,沙子已难觅踪迹。
20多年前,这里是“风沙肆虐、河干井枯”的生态贫瘠之地。林场辖区小坝子乡的喇嘛山口,更是风沙进京的六大风口之一。有一个略显夸张的说法,“北京10粒沙子中,有7粒来自小坝子”。
千松坝林场场长曹海龙介绍说,20世纪末,因过度放牧,京津最主要用水源头之一的滦河、潮河绿色消退、黄沙遍野,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日益恶劣的生态不但影响京津的空气质量,还直接影响两地居民生活用水。
遏制土地沙漠化刻不容缓。
千松坝林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京冀合作水源林等多项生态治理工程。区域绿色日渐丰盈,沙化状况得到缓解,平均每年以6万—8万亩的速度递减。
截至2020年底,千松坝林场累计实施工程造林116.0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1.9万亩、封山育林24.19万亩。工程区沙尘天气次数由1999年的15天减少到近年平均的3天,天然径流量增加131万立方米,土壤侵蚀模数下降500吨,滦河主源头及滦河、潮河的部分支流也由过去的季节性断流恢复为常年流淌。
千松坝林场为京津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为京津建成了一座绿色水塔,为国家建造了一座绿色宝库,为百姓建设了一座“绿色银行”。
“改善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是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曹海龙介绍说。
景美了,路通了。二道河村成为四季旅游的好去处,春可闻山花飘香、夏可沐凉风送爽、秋可赏七色山林、冬可望松柏傲雪。全村230户村民都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于永河也将自家的院落改造为20个标间,搞起了农家乐。“山好了、水好了,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于永河说,“每年纯收入能有10多万元,比以前满山放牧挣钱多得多。”
“这里远离城市喧嚣,亲近的是大自然,品尝的是农家菜,是可以调整心态、放松休息的好地方。”来自北京的周先生说,他已经连续几年来村里居住游玩。
“林场将继续秉承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的使命,全力保护生态资源安全,探索森林经营新路径,推动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曹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