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峰会上,参加圆桌论坛的PIX像素智能合伙人朱小松语出惊人:“我们在美国设立公司时,认为无人驾驶的大潮将由美国引领,向世界输出各种技术和场景。经历疫情后,我们的观点完全改变了。我们认为中国将引领这个大潮,向世界输出场景。”当然,这位自动驾驶通用智能底盘创新公司的负责人也没有回避问题,“在芯片等技术关键点上,目前还是欧美把控。”他说。

当天,在这场主题为“创新新蓝海,汽车新未来”的会议上,新能源和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新能源汽车带动智能汽车时代

按照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要占当年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强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我国生产汽车385.5万辆,增长89.9%。其中,新能源汽车31.7万辆,增长395.3%;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的产量两年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

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也呈逐步上升趋势,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靖认为,新能源汽车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与之相伴随的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且势不可挡。据介绍,亿咖通科技有2000多名工程师,专注车载芯片、操作系统、全域控制器,以及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服务,其中车载芯片销量已突破100万套。

“智能汽车的特色是OTA远程更新、软件定义汽车,这些都因为有电而可以更加轻松实现并进一步丰富。同样,整车智能化全域技术平台的诞生,也使得原本碎片化、高度壁垒的汽车产业和价值链需要进行重构,传统供应商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周靖预判,芯片和云计算企业将会进一步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并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会上,CBInsights中国从技术层面发布了研究报告《脱鳞换甲,百舸争流——新能源智能汽车正当其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这份研究报告同样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的最佳载体,两者将迎来进一步融合。

报告显示,对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者的调研发现,约70%的受访人群均期待创新科技在电动汽车上得到最大程度应用,搭载了创新科技的汽车将不再是单一的驾驶工具,而是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出行空间。因此,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对汽车的更高诉求,也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所在。

激光雷达技术中外并跑

众所周知,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中,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元件,以及智能芯片等成为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同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智能系统和方案能力,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

CBInsights中国在报告中介绍了现阶段主流的两种技术路线:一是视觉主导路线,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为主,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实现全自动驾驶,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环境信息,典型代表如特斯拉。

二是多传感融合路线,以激光雷达为主,同时搭载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远距离全方位探测能力强,受环境感知影响小,对感知数据处理环节运算能力要求较低,典型代表如谷歌的Waymo。

据统计,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约4400万颗,市场规模达到57亿元。随着汽车智能化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未来还将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同时,中国车载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约6亿元,随着高等级智能汽车的发展,中国车载雷达市场在未来也将实现更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谈及中外在车载雷达市场的竞争,国内企业可谓信心满满。

宁波飞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研究车载激光雷达芯片级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创始人、CEO雷述宇表示,激光雷达是一个很“奇葩”的领域,国内外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真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速腾聚创是一家智能雷达提供商,其合伙人兼研发副总裁篠原磊磊表示:在技术上,国产激光雷达与国外差别不大;但在市场需求端,国内企业走得比较靠前,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国产替代化的步伐还要加快

根据IHS预测,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将在2035年达到5600亿美元。CBInsights中国在报告中认为,中国复杂的路况能为自动驾驶测试者提供更多行驶数据,使本土公司测试具有一定优势,有望实现对国外企业的弯道超车。

驭势科技自动驾驶硬件产品总经理王绍峰在演讲时表示,自动驾驶已经进入下半场,即商业化落地。据了解,在开放的场景中,驭势科技已经成为规模化商用的行业领跑者,其产品覆盖了出行和物流。“我们的核心技术是U-Drive智能驾驶平台,包括业界领先的自动驾驶算法、功能强大的被称为‘云脑’的云端运营管理平台,以及被称为‘车脑’的全功能车规级智能驾驶控制器。”王绍峰说。

据了解,2019年,驭势科技推出了服务于货运的无人驾驶物流解决方案,并在香港国际机场实现了“去安全员”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成为世界首个机场无人驾驶物流车运营项目。“全场景、真无人、全天候”,是驭势科技引以为傲的三大优势。

其实,不止驭势科技一家,在汽车自动驾驶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例如,在出租车/公交车市场,文远知行、深兰科技、轻舟智航等多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均与车厂合作,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在北京、苏州等城市开启运营。在园区,深兰科技的智能扫路机,以及百度、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大厂的无人配送自动驾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矿区,西井科技、希迪智驾、慧拓智能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无人矿车、智慧矿区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在港口,元戎启行以自动驾驶计数模块助力厦门远海码头5G智慧港口建设。

显然,车辆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产业大潮中,中国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加快国产替代化的步伐呢?

轻舟智航2019年3月在硅谷成立,短短两年时间就打造出国内规模排名第一的无人小巴车队。公司副总裁程修远表示,轻舟智航非常注意对技术的把控,“我们没有从Waymo带出一行代码”。“所有的软件和算法都是我们自研的,因为国产化既是当前的大势,也是企业的刚需,未来面向市场一定需要又好又便宜的方案。”他说。

雷述宇认为,芯片供应商需要和大客户紧密合作。他说,表面看芯片供应商和大客户是竞争关系,比如,华为、大疆也做激光雷达,但做的是偏传统的激光雷达,大疆为寻求先进的激光雷达也会跟他们合作。除了合作,技术的领先性还是决定性因素。“我们要探索先进机理的激光雷达。所谓先进机理,就是以更小的功率,能获得更灵敏的探测、更大的数据量、更准确的信息、更高的抗干扰性。”

篠原磊磊表示,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需要百万、千万甚至几亿公里的路测数据。这单靠一家公司很难做到,因此上下游企业和友商要扩充高速等路况的测试数据,共同利用这些数据,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而朱小松强调的则是“抱团、抱团再抱团”。“无人驾驶市值没有既有乘用车产业那样大,但无疑正在不断变大。因此上下游企业现在不是谈竞争的时候,而是怎样联手帮助对方赋能无人驾驶更多的价值。我们要尽可能找到更多的场景,帮助上下游企业将技术迁移到无人驾驶,帮助他们在国产化替代上获得更多的订单和价值。”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