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湖面的荷花开得正盛。生活垃圾分类保洁员张扬妹一早就开着流动保洁车,载着两个分类垃圾桶在各条村巡查,让腿脚不便的村民在家门口投放垃圾。收好的厨余垃圾由她运到垃圾中转站,就地沤肥。
竹洞村“户集—村—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正是花都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今年起截至7月份,花都区农村产生厨余垃圾约3.64万吨,其他垃圾约15.96万吨,有害垃圾2.46吨,可回收物约6.8万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35%以上。
广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要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农村垃圾分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花都区打造4条精品村和6条重点村,因地制宜突出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为广州探索农村厨余垃圾处理新模式提供了样本。
流动投放
分类收运车开起来
每天早上八点,张扬妹拉下保洁车的挡板,将可回收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推上车,顺着村里整洁的道路环行一圈,哪家哪户有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她都记得清楚。“有的村民家住得离投放点比较远,而且腿脚不方便,我到他们家就停下来,敲敲门,看他们有没有要投放的垃圾。”张扬妹说,“大家现在已经很习惯了,一般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家里把垃圾分好了。”
这个位于赤坭镇西北部的行政村,面积约4.79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10个经济社,680户,户籍人口2000多人。像张扬妹一样的分类保洁员还有很多。他们每天绕着村子一户一户收运生活垃圾,然后再将垃圾运回到村主干道垃圾中转站处理转运点,村里的生活垃圾转运线路图都清清楚楚地印在宣传栏上,因地制宜调整方案,村民得到了大大的便利。
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利用蓝珠三社原残旧篮球场及坍塌旧粮仓,市、区、镇三级合力建设农村垃圾分类指导(推广)中心。300多平方米的场地集分类投放、收集、临时贮存及科普宣教、村民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
中心外立面开设了6个大型投放口,分别对应不同的生活垃圾类型。负责收集点卫生的村民说:“每天村民都会自觉过来投放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都习惯了,不会觉得麻烦。”
而走进转运点里面,空间又详细分为大件物临时堆放点、有害垃圾临时堆放点等等,等待转运的垃圾就临时存在在这里。据统计,全体竹洞村民都参与到垃圾分类,分类投放准确率已达70%以上。
此外,在科普宣教区域,还设有生活垃圾分类光荣榜。每个户主的得分都清楚标在上面。“我们每个月安排保洁员还有村党支部书记一起下村到各户去检查分类情况,并给出综合评分。”村民吴艺帆说,“如果不达标的话,第一次可能是口头警告一下,多次之后可能就会扣年终分红,这些都写进了村规民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通过确定下一套形式。如果三个月连续都不达标,我们就大喇叭通报。”
就地沤肥
资源“转”起来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域,竹洞村是个“明星村”。去年8月,竹洞村“厨余垃圾不出村,循环利用有新招”经验做法得到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推介。原本以盆景种植、鱼塘养殖、乡村旅游及传统文化洪熙官武术等特色产业而闻名的竹洞村,如今,又有了“垃圾分类”这张新名片。
走在大型盆景植物园里,往旁边望去,就是村里的沤肥点。
据介绍,竹洞村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的做法,利用村内沤肥点2个(100多个坑或沤肥缸)、厨余生态箱1个、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1台,实施厨余就地沤肥。
据介绍,沤肥技术发展多年,科技含量越来越高。2020年,竹洞村引进的第四代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相比早期在种植树底下成排挖出沤肥坑进行厨余垃圾的填埋沤肥方式,以及利用日照使密封的生态箱温度提高对箱体内的厨余垃圾进行发酵的方式,已大有进步。
“我们通过安全可靠的微生物菌剂与投放的餐厨垃圾自动充分搅拌,实现微生物菌剂对餐厨垃圾的高效分解,2个小时左右将餐厨垃圾基本分解完毕,分解率最高可达99%,由此产生的气体(以水蒸气为主)达标排放;整个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过程不产生污水和废气,没有污水和废气等二次污染。”广东国环研究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基本没有气味,没有觉得会对生活造成影响。”村民李叔说,“机器越来越先进了,我们的老法子也继续用,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转身就变成可以肥地的养料,真就和宣传的一样,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目前,花都区全区共建沤肥点102个,沤肥坑711个;其中,竹洞村现有沤肥坑150多个,厨余垃圾沤肥处理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典范。
因地制宜
垃圾投放“活”起来
村民吴小姐手里提着收集好的可回收垃圾,在智能分类投放垃圾箱前操作投放。通过手机号注册,无接触人工智能交互,每次投放后,村民都能获得积分在兑换柜直接换购商品。这样的智能分类投放装置在花都区农村已不少见。
2020年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中,花都作为广东唯一城区上榜。竹洞村是近年来花都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同样也是全市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的缩影。
目前,全市现有涉农7个区65个镇街1144条行政村。2019—2020年,全市共创建1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2021年推进建设20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今年起截至7月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约为123万吨,月均产生量约为17.6万吨。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简单、垃圾量较少、处理空间较大。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市城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表示,例如,对城镇化率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行政村,可以参照城区标准建设定时和误时投放设施;对民宿、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较为发达的行政村,可以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行绿色餐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对那些城镇化率低、人口较少、远离城区的行政村,村与村可以合并建设收集点(压缩站)或定时上门收集。
根据《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打造样板城市,构建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收运体系。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完善“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垃圾处理格局,不断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保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