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工作要求,始终遵循“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放劳务报酬”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天等县共获得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007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共计52个,主要以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田间产业道路建设、村屯级道路修建、村屯内排水、屯内道路硬化及整治为建设内容,共涉及8个乡镇,受益群众达4101户27614人,获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共计472万元。天等县谋划的以工代赈项目,具有“资金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吸纳务工劳动力多”“群众受益面广”等特点。项目实施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风貌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动力有效激发。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精准谋划选择项目

科学规划,精准选择以工代赈项目。天等县农业生产水较低,农业生产道路、排灌渠道等配套基础设施缺口较多,农业生产作业基本为传统劳动方式,农村长期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收入少。因此,当地重点选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辐射群众较多的村屯作为试点,牢牢把握以工代赈项目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这个“初衷”,围绕建设农田排灌渠系、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当地农田灌溉保水和排洪防渍能力,实施一批专业技术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当地群众务工意愿强的以工代赈项目。

未雨绸缪,抓紧抓实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做好前期广泛宣传。在县、乡、村三级进行项目公示公告,在乡、村两级召开以工代赈项目招工会议,宣传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二是精准收集务工名单。组织项目所在地村委收集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与劳动的群众,特别是需继续巩固的已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滞留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建立群众劳动力花名册。三是建立沟通协调培训机制。由村委和群众代表牵头,组成当地群众农民工服务队,协作施工单位推进项目建设,并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和群众务工意愿,采取实训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抓好项目组织实施

2020年,天等县利用357万元以工代赈中央投资,建设内容包括水利渠道3.7公里、生产道路0.7公里、屯内硬化1.3公里、屯内排水沟1.3公里、水塘护岸挡墙65米。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当地群众投工投劳,总共带动74名当地农民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发放劳动报酬共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2%,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30名,发放劳动报酬31万元。项目建成后,解决了当地585户2693人的出行难、农田灌溉难问题,既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增加了农村群众收入,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天等县抓住2020年把荷乡那样村上塘屯排水灌溉及路面硬化项目时机,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同时,组织当地群众在屯内开展以“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拆除乱搭乱盖、拆除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建筑”等为重点内容的整治工作,号召各家各户做好化粪处理,拆除旧鸡、鸭、牛棚,守好门前屋后清理职责范围,积极做好村屯绿化、亮化工作,全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实解决了上塘屯过去“脏、乱、差”的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村民文明公约,提高广大群众清洁卫生意识。

以小见大、重在实效

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天等县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实现了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村民共享的效果,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群众收入,使当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作为,成为了改善当地乡村风貌的主人,同时使得务工群众学会了就业技能,参与更多工程项目建设,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务报酬,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了项目所在地群众的高度赞可。天等县那样村村民李用之说:“以前我们夫妻俩都要外出打工,现在有了以工代赈项目,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带娃娃和下地干活也没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