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补鞋机,一把遮阳伞,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50多岁的陈叔凭着这几件“装备”和过硬的手艺,为街坊补了20多年鞋,同时修补雨伞、配钥匙。在穿针引线,挥锤敲击中,他成了一个人一辈子一种行业的生动写照。

记者走访了解到,清远市区还有不少跟陈叔同辈的手艺人,他们在城市里不起眼的角落,依靠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讨生计。

前不久,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等文件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

站上政策新风口,日渐式微的“小修小补”行业能否迎来春天?

▶▷老顾客

“小修小补”服务难寻致生活不便

“各位好邻居,家里的热水器有点问题,有没有好的师傅推荐?”“求告知,哪里可以补鞋?”在清远一些业主群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求助信息。日常生活中居民遇到一些需要修修补补的事,经常会为找不到修补摊而苦恼,尤其是一些新入住的业主。

去年,潘姨为了带孙子,从石角镇来到清远市区居住。初来乍到的潘姨,很不适应。“在这里,单车没气了不知道去哪里充气,想给小孩衣服修个拉链也不知道去哪里修,收个裤边、补个衣服、配钥匙这些服务附近都没有。”潘姨说,住的小区环境挺好,就是周边缺了些小服务,生活很不方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随着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街头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难寻。究其原因,需求少了,店面铺租贵,赚不到钱的小商小贩要么转行,要么转到更偏僻的地方摆摊。

记者在清远市区中心走访发现,修改衣服、修补鞋、配钥匙、补单车的摊档,多处于城中村或者市场里不太起眼的角落。

陈叔的小摊就设在昌记市场巷口,一把太阳伞、一个装满工具的小推柜,两张长凳,几把椅子就是店面。写着“修鞋、修伞、配匙”的字牌上,掉了漆的字迹和泛白的底板见证了岁月。

和陈叔一样,修单车的欧伯也是在城中村里的小巷口设个小摊,夹在两家餐饮店之间。一个工具箱,两把太阳伞;没有名字,没有店面,唯一的标识是一个铁架子,上面绑着几根旧单车胎。

相比修鞋、配钥匙、补单车,修改衣服的档口相对体面些。在赢之城二楼、城南市场、中心市场等都有修改衣服的小店面,位置不显眼,店面也不大。

“我这身材平常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所以新衣服经常要改。有时候小孩的外套链子坏了,也需要修补。”住在体育馆附近的市民吴女士说,现在年轻人都习惯网购,东西坏了就直接换新,但对老年人或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来说,还是很需要传统的修修补补服务。

▶▷手艺人

一双巧手益街坊、帮补生活

记者走访发现,清远从事“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入行超过20年。他们以此为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今年55岁的陈姨在市区中心市场修改衣服已经有17年了。她的小店面是一个楼梯间,加装了一扇玻璃门。缝纫机横跨在门口,脚下轻踏,手上衣物缓移,她在方寸间用针线便利他人也帮补生活。

“现在做修改衣服的大部分都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我们年轻时可选择的技能不多,女孩子首选学裁缝。”陈姨说,她是连州人,曾从事过很多行业,包括建筑、保姆、纺纱等。上世纪80年代,制衣还是一个很光鲜的行业,要熟人介绍才可以进制衣厂。陈姨就是通过熟人介绍进入韶关某制衣厂,从此入了行。

做修改衣服相对自由,但很辛苦。陈姨每天早上不到8时就开档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每晚8时左右才收工,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她也因此落下职业病,颈椎动了手术。“现在不敢太拼了,注意劳逸结合,但孩子大学没毕业,还得赚钱养家。”陈姨说,丈夫早年开摩托搭客,现在做保安,收入不多,她这个年纪很难找其他工作,只擅长修改衣服。

“这个裤头橡皮筋坏了,帮忙换一个新的,我等下买完菜过来取。”“这个袖口有点窄,帮我改松一些,我明天下班过来取。”顾客把衣服放下就走了,大家已经形成一种默契,不问价格,从来不担心修改效果。进进出出市场的老街坊也会跟陈姨打招呼或闲聊几句,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这种人情味、烟火气也在陈叔的小摊上常见到。两张长凳、几把椅子除了给顾客坐,更多时候是方便周围的邻居在闲暇时间聊天。

今年50多岁的陈叔是清新区浸潭镇人,做这行已经有20多年,他的手艺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前不久,有个客人的宝马钥匙套坏了,找不到地方修补,后经朋友推荐找到我。我帮他修好后,他多给了一倍修补工钱。”陈叔笑说,可能因为这个客人对他的手工比较满意。

现在生活好了,修补鞋的人少了,生意比较平淡,但陈叔还有个读四年级的小女儿,所以为了生活,他仍然坚持出摊。

▶▷新政策

提倡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做到做不动为止,这个年纪也不好找工作。”60多岁的欧伯身材矮小,右手有残疾,年轻时开过士多店,后来靠自己摸索掌握了修单车技艺。30多年来,他做的都是街坊生意,见证了单车修理业的“前世”与“今生”。

陈叔的业余兴趣比较广泛,喜欢户外运动也热心公益。他计划将来收摊了,就去加入公益组织,做更有意义的事。陈姨则说,“这份工作她也要干到干不动的那天。”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也不想从事这个行当。”这是手艺人共同的感叹。

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行当终将消失匿迹吗?新政策的出台带来了转机,“小修小补”行当或许将迎来春天。《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通过打造“百城千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指南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规划布局要求、业态配置要求、管理运营要求、服务创新要求等事项作出了明确指引。

清远市商务局市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里正在选择试点,清远条件暂时不太成熟,所以第一轮没有申报。

对如何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各地也在试点探索中,包括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推动打造的首个行业公益性品牌“社区工坊”项目,从功能布局、场景使用等方面为各地提供指引。其中,指南提到的鼓励“一店多能”,在清远一些地方比较常见。如单车行同时也是单车修理点;五金店也有配钥匙服务;便利店可以打印复印、代扣代缴、代收代发等。

在新城汽车站附近一个小区门卫室,窗户上贴着“修改衣服”4个醒目大字。52岁的珍姐是阳山人,母亲是一名裁缝,她从小在耳濡目染中也掌握了这门手艺。两年前,她和丈夫来到这个小区门岗工作,负责24小时值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珍姐还接些街坊的针线活,补贴家用。

“一刻钟便民服务”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细化要求。有观点认为,对居民需求长期存在的“小修小补”服务,可以通过规范实现有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黄剑琴

■他山之石

上海徐汇“邻里小汇”

地处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的华建一街坊,居民长期苦于没有民生的商业配套,而把这里戏称为“徐汇区的西伯利亚”。

2019年起,华泾镇政府着手统一梳理原先“小、散、乱”的社区沿街商铺,规划包含“生鲜集市”“社区食集”“文居社”等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同时设置涵盖“党群站”“卫生服务站”“阅览室”“健身舞蹈”和“便民服务点”等公益内容的“邻里小汇”。

今年国庆前后,全新的华建一街坊商业街即将亮相。目前徐汇区已实现13个街镇“邻里汇”和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全覆盖,推动邻里关系融洽,基层治理更具实效。

福建“商务一键通”

最近,福建省商务厅推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平台,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便利消费。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智慧社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有便利店、生鲜超市、社区食堂、大众茶馆等基本保障类业态,也有特色餐饮店、蛋糕烘焙店、棋牌室、新式饮品店、书店、运动健身房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还有养老、家政、托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功能,既可导航又能助力消费,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便利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