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中山的最大发展根基。

8月18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下称“本次全会”)召开,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对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进行部署。

面对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新机遇,中山如何突围成为本次全会的重点话题,中山通过本次全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会议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合,中山优势在于城市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发力重点在于巩固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将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对于如何提升,会议也给出了方向和路径:从宜商竞争力、区位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六个方面发力,并在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等十个关键领域进行突破。

“性价比”最高、全国一线、引领型城市……随着多个对标国内外先进的建设目标被提出,一张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路线图逐渐清晰。

1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城市

城市无商不兴。在六大竞争力体系中,宜商竞争力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目标,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身处大湾区,中山的营商环境建设应有着更高的目标,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中山仍有不少差距。

世界银行自2003年起,持续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调查,并发布权威调研报告。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去年,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条”等改革措施。深圳还提出,参照世界银行评价体系,深圳营商环境要达到全球经济体第20名左右的水平。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深圳和广州分别排名榜单榜首和第四,在其他珠三角城市中,进入前50名的还有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其中珠海第15位,东莞第18位,佛山第22位,中山第36位,惠州第37位,江门第43位。

对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中山在本次全会中提出以降成本为突破点,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的宜商城市。降成本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降低要素成本、制度成本和融资成本,具体包括降低工业用地、用电、用气、用水、通信等基础性消费成本,健全落实加强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司法执行机制,推动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等。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开办、获得电力供应、获得信贷等方面,与此对照,中山营商环境建设将对标国际,这也是中山提出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宜商城市的隐藏逻辑。

在十个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中,深化稳企安商被列为重点。在该项举措中,中山提出通过完善政企沟通和企业服务代表常态化制度和优化惠企政策落地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今年是中山“项目落地年”,在推动项目落地过程中,同样考验地区“服务力”。本次全会在十大关键领域中提出推动项目落地大提速,其中包括推动项目准入提速、土地供应提速、项目审批提速,而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山提出全面推进“熟地招商”模式,推行“带项目”供应和“交地即动工”,突破用地瓶颈。在多项创新“软服务”下,项目落地有望进一步加速。

2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伶仃洋畔,深中通道工程建设在如火如荼开展。今年8月,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最新消息,深中通道中山大桥西主塔封顶,这标志着该桥转入上部结构施工的阶段。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将是中山区位优势的“放大器”。随着深中通道通车,中山将是唯一直接在陆路上与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相邻的内地城市。

对自身的区位优势,中山已有深刻认识,当中山吹响重振虎威的号角,第一仗就落在了交通领域,打响交通大会战。在本次全会中,交通是中山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瞄准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本次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交通大会战,除了内部交通网络,本次全会还提出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与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对接,优化往返香港、澳门、深圳的快速水上交通线。

对于发挥和放大自身的区位优势,中山有着更大的布局。本次全会提出通过“强融合”“建枢纽”,全面提升区位竞争力。省委对中山提出“三个定位”,即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发挥“融合”和“枢纽”作用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除了交通,中山还将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建设要素流通的枢纽和协同发展的枢纽。要素流通方面,中山提出参与推进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在协同发展方面,消除“制度落差”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中山提出加快复制周边地市创新举措,推动政策协同、规则协同、标准协同、要素协同,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3建设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中山的最大发展根基。在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六边形”中,产业竞争力也被置于重要位置,在本次全会提出的十个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中,更是有5个方面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直接相关。

今年1月,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首次提出“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在本次全会上,“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建设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目标再次被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本次全会提出“调结构”“促转型”两招。调整和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三个方面。

本次全会在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亩均效益”,对“低产田”和“高产田”实行差别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产业联动传导”,强化与周边地市产业联动传导,加快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赋智”“赋能”,加快建设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推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增长动力转换”,深度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在重点突破领域方面,直接涉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容最多。其中,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被放在重点突破领域的首位。本次全会提出,聚焦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尖刀”,设立若干个万亩级产业园区和五千亩级产业园区,全力打造省级大型产业园区。

对于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中山市从去年起就开始谋划新布局。去年,中山市委第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中山将以“3+4”重大产业平台为“碗”,承接深圳“黄金资源”,这其中的“3”,即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大平台。结合本次全会内容,产业平台建设,仍将是中山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建设平台载体的同时,本次全会提出实施大项目招商计划,实施“中商回归”工程,开展靶向招商,力争实现百亿级产业项目突破,增强产业梯队深度。

对于新旧产业发展,本次全会也有布局。对于新兴产业,中山将加快推进中山科学城、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研究院、大湾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针对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本次全会提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赋能,同时实施低效工业园改造。打造“制造类特色小镇”。鼓励支持企业盘活低效用地、就地转型升级,推动镇街旧改试点先行,年内至少打造一个1000亩以上的样板项目。

4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个农村“万元户”、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不断在中山涌现,成为中山改革开放先行兵的最佳注解。开放,一直是中山这座城市的底蕴气质,也是中山发展的最大竞争力之一。

本次全会重提中山“开放竞争力”,主要从制度、人才和市场三大领域进行发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上述三个领域中,市场开放是中山现有基础最优和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改革开放40余年,以制造加工贸易为优势的中山已发展成为一个外贸导向型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去年曾对全国37座主要城市进行了统计,发现有17座城市的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中山名列其中。在传统制造业发展转型和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中山市场开放和外贸经济已到了“不得不转型”的阶段。为此,本次全会提出要加强市场开放,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中山制造业优势,谋划建设一批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商品集散和分销中心,推动“中山货”畅销大湾区、风行全中国、走向全世界。同时,在更大范围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葡语国家、“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大力推广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展会平台,更好打造港澳产业发展的延伸区、拓展区。

紧随市场开放步伐,中山还将在制度开放上发力。本次全会提出,强化与横琴、前海改革联动传导,紧跟两个合作区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开放举措,对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措施。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在十个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四个关键环节”,支持国企参与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三旧”改造和重大项目招商,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人才开放也被提至重要位置。今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山市2020年人口数为441.8万人,10年间人口增长数为129.72万人,十年增长率达41.56%,排名全省第4,仅次于深圳、珠海、广州。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人口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本次全会突出“人才开放”,其背后目的显而易见——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根据本次全会,中山人才开放以翠亨新区为突破口,中山将参照珠海横琴人才政策,打通人才认定和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载体,强化人才服务,并将创新“居住生活在合作区、工作服务在中山”“先期导入在合作区、后续跟进在中山”等灵活多样的引才用才模式,大力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5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本次全会还提出文化竞争力和宜居竞争力。相比其他4个方面竞争力,虽然文化和宜居竞争力涉及的内容更“软”,却可能是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强手如林”的城市圈中“出圈”的最重要资本。

10年前,2011年,中山一连拿下两个国字号城市名片。当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山“中国粤菜名城”称号,这是国内首次以一个菜系命名一个城市。这是中山城市发展的高光时刻,两大国字号招牌将中山的文化软实力放大。而在宜居方面,中山早已得到国际认可,1997年,中山获得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塑造文化竞争力和宜居竞争力的过程,将是中山重塑城市精神内核和形象的过程。本次全会提出要打好“中山牌”“红色牌”“华侨牌”,打造湾区人文地标城市、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中山将挖掘利用历史名人文化遗存,实施香山名人先贤文化工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了解城市发展史、激发城市认同感。同时,中山将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孙中山故里、岐澳古道、环铁城三大文化遗产旅游圈,整合环五桂山脉生态文旅资源,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引进百亿级文旅项目,进一步擦亮“中国粤菜名城”金字招牌,打造集美食、美景、文化于一体的湾区文旅新名片。

中山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新框架

六大竞争力:

◎宜商竞争力◎区位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宜居竞争力

十个关键领域:

◎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

◎大力实施低效工业园改造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大项目招商计划

◎推动项目落地大提速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持续深化稳企安商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优质公共服务

■相关

《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立法草案征求公众意见

每年3月28日设为中山营商环境日

日前,中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示《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反馈意见期限至9月5日止。

《办法》共五十八条,包括总则、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监督执法、法治保障和附则共六章。《办法》提出,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根据《办法》,每年3月28日为“中山营商环境日”,中山市、镇人民政府(管理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如何激发市场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根据《办法》,中山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如何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在中小企业方面,《办法》规定,加强中小企业保护,完善中小企业权益保护机制,提升中小企业维护合法权益的便利度,依法保障中小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收益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利。

政务服务大数据体系如何构建?此次《办法》围绕打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对统筹政务服务、就业服务、人才发展、电子证照等内容进行规定。其中,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应当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各政务服务部门应当将本单位自建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资源与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进共享协同,推动实现一网通办,并逐步拓宽移动应用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