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还是天赋异禀?严管成才还是放养有效?每年高考,有关优秀学生的成才之路和家庭教育总会成为社会焦点。日前,南方日报、南方+面向珠海一中、珠海二中2021届高三重点班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就优秀学子的学习秘诀进行梳理。

本次收回有效问卷61份(含1名同学填写2次),包括34名男同学、27名女同学。其中,高中必选科目为历史的有26人,物理考生35人。参与问卷的多位同学成绩名列全省前100名。

其中,本次问卷设置35个问题,涵盖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求学过程、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根据数据分析和采访,我们总结出一份优秀学子的“学习经”及家长的“教育经”,勾画出一张真实的优秀考生成长地图。

学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近九成受访学生课后学习超4小时

在总结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原因时,多数优秀毕业生选择了心态稳定(73.77%)、持之以恒的努力(72.13%)、良好的学习氛围(67.21%)、有清晰的学习计划和执行力(59.02%)。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除去环境影响和个人发挥,最为重要的是努力和计划。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曾麒文是一名“全走读”学生。高三阶段,他每天早上6时20分准时起床,晚上11时20分放下手中的复习资料,准时上床休息。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上课犯困也是难免的:“可以喝茶、涂风油精、站着听课等过渡一下。”

考上北京大学的蔡蕴瑜从小就是优秀学生,在学习上她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善于钻研的习惯。她总结自己性格偏内向,不爱主动问老师,在学习上属于“刷题型”的学生,从初中起就喜欢“多刷题多找感觉”的学习方法,每科都有两到三本习题辅导书。

依靠刷题提高成绩的方法,蔡蕴瑜一直从初中延续到高中。在珠海一中高一高二时,她在年级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前10名左右。

通过努力学习提升成绩的学生中,曾麒文、蔡蕴瑜并非个例。调查问卷显示,在读高三时,除上课时间外,40.98%的优秀毕业生学习时长超过6小时,88.52%的优秀毕业生学习时长超过4小时。

在努力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学习也必不可少。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没有特意去做学习计划的仅占29.51%;有一天学习计划的占14.75%、有周计划的占18.03%、有月计划的占8.2%,各种学习计划均有制定的占26.23%。

“高三的学习,很像一趟火车旅行。一场场考试是一个个站点,站点与站点之间是微型学习周期。”在高考中取得668分的欧阳乐泉认为,在学习周期内坚持自己的学习节奏尤为重要。

而在具体学习方法上,多数优秀考生提到了“做笔记”“错题本”“总结”。

蔡蕴瑜高三时跟着老师节奏慢慢调整,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做课堂笔记上。在这个过程中,她明显发现自己课堂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等我习惯了做课堂笔记这种方法后,才发现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曾麒文也同样表示,错题本、笔记本十分重要,经验积累足够后,一眼就能看出解题思路。

备考

保障良好学习状态

超八成受访学生有午睡习惯

“挑灯夜战”“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长久以来,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都离不开这些描绘寒窗苦读的词汇。然而,在这次采访和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好成绩背后的另一种答案。

“好的睡眠是保障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珠海一中的林芷萱认为,将家和宿舍作为休息场所,学校作为学习场所,每天中午都会到宿舍小睡,晚自习回到家也基本不会再学习,“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能够大大缩短高强度学习环境下的倦怠期,大大延长自己的续航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保持午休习惯的学生有86.89%,从不午休的仅占1.64%;晚上11时左右入睡的为49.18%、12时左右入睡的为45.9%,“挑灯夜战”到后半夜的仅为3.28%。

步入高三,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氛围中,不少学子陷入焦虑,即便是最终在高考中斩获佳绩的考生也未能幸免。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高考期间很紧张的学生占9.84%,略紧张的学生占57.38%;比较轻松和很轻松的学生分别占27.87%、4.92%。

如何走出泥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高考,从而稳定乃至超常发挥?采访中,多名优秀学生奉献出自己的解压小技巧。

对于珠海二中毕业生罗嘉欣而言,焦虑与压力一直伴随她到高考,“高考前几天,感觉自己并没准备好,但又不得不去参加,恐慌得很。进考场前,和老师们握手,和同学们相互打气”,罗嘉欣顿时又觉得踌躇满志了。

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欧阳乐泉会选择去做运动,或是跟好朋友、父母和老师聊聊天,“从信赖的人身上得到的温暖和力量是非常宝贵并有效的。”

高考前最后一次大考,欧阳乐泉的成绩不太理想,情绪有些低落。班主任得知情况后,找到在走廊晚读的她,“走!请你喝奶茶!”就这样把她带出了学校。

在欧阳乐泉眼中,这样“任性”地从最后关头的高压环境下逃离,算是叛逆了一把,“那个夜晚到底和张老师聊了些什么其实也记不清了,但是那一晚的霓虹灯、那一晚的车来车往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课外兴趣与成绩并非此消彼长93%的受访者高中没上课外兴趣班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不少家长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与学习无关的爱好,都是“不务正业”。“这都是为你好”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然而,兴趣爱好与学习成绩并非此消彼长的死敌。调查数据显示,所有优秀毕业生均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其中最为广泛的爱好是听音乐(73.33%)、看电视电影(60.66%)、运动(52.46%)、看书(52.46%),不少家长谈之色变的电子游戏占比也不低,达到45.9%。

下棋就是曾麒文平时最大的兴趣爱好,“围棋、象棋、军旗、国际象棋都会一点,但都是三脚猫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麒文的棋友杨概,在本次高考中取得686分,相较其他同学,他的兴趣更加多样。杨概在小学阶段曾有一段悠闲时光:“在妈妈的带领下学习《论语》《孟子》《大学》等传统文化。不学习的时候,就跟妈妈一起做家务、下棋、打羽毛球。”

这段特殊的经历,对杨概来说意义非凡。“虽然后面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很多东西都放下了,但那段经历还是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现在跟家人关系和谐。”

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该怎么均衡?记者采访得知,多数参与调查的考生均有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然而到高中阶段,这些兴趣爱好大多让位于学习。调查数据显示,高中阶段参加过课外兴趣班的受访学生仅占6.56%。

“那一个小时太煎熬了,索性拉上几个同学一起打游戏。”上个月25日中午,距离高考成绩公布还有一小时,珠海一中的卢冠廷叫上几名同学,一起开启了一局网游,试图用游戏来缓解有些紧张的情绪。

学习生活之外的卢冠廷也是一个“爱玩”的人。除了玩电子游戏,他从幼儿园起便开始喜欢下围棋,一直学围棋直至初中。他对音乐也有些兴趣,平时无聊时会弹一下吉他。“但是高中的时候都断了一段时间了,趁这个暑假希望可以找老师把它们重新捡起来。”

家长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过半受访者称家长“时常关心但不干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兴趣培养、求知探索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有助孩子成长。欧阳乐泉的父母均为教师。她母亲袁凤梅说,夫妻俩花在欧阳乐泉身上的时间可能还不如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多,但相对而言他们更加理解和尊重欧阳乐泉的成长规律,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或者在一些特别的时刻,他们知道如何去提供帮助、去引导、去给予支撑。

“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种“鸡娃”场景时常被家长拿来吐槽。曹雨欣父亲曹瑞轩说家里从没有过这种情况,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大家有事共同商量,孩子的事主要由孩子来定。就连高考报考人大法学专业,也是曹雨欣联系珠海一中学长学姐后自己做的决定。

调查数据显示,有29.51%的受访学生认为与父母像朋友一样,时常交流自己的想法,有45.9%的同学认为与父母关系很好,但自己不会什么话都告诉父母。与父母关系不好,几乎没有沟通的只有2人。

对待学生成绩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平时会关心自己学习但不干涉,另有27.87%受访学生认为父母“比较干涉,成绩、选校等都会过问”,只有4.92%的受访学生认为父母会完全放任。

父母对自己学习的期待上,34名学子认为父母“重视学习过程,不重视成绩高低”,占比55.74%;23名学生认为父母“很看重学习成绩,对我成绩要求高”,占比37.7%,只有4名同学认为父母“对成绩是放养型的,几乎不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