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10月25日,在2021南京和平主论坛上,来自和平教育、城市规划、公共卫生、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专家学者,围绕“和合共生 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主题,分享他们在人与自然间进行的“和平试验”,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案例。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雪豹和原住民
日前,我国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就包括三江源。当天,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以《从多样性到主流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为题,分享了过去十年在三江源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感想和收获。
赵翔认为,和平的真正内涵是包容,是多元,是接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实际上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重新看待世界和平的视角。”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对牧民来说,却是一个会吃牛羊的“坏家伙”。赵翔说,他和同事基于研究做了一款产品,名为“雪豹自然体验”,让当地的老百姓接待外来的游客观赏雪豹。
据悉,2019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开展的这个自然体验项目,拿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特许经营权。访客通过预约,参与自然体验,当地牧民通过培训,为其提供向导、交通和食宿服务。
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后,人们是否可以进入国家公园,成为热点话题。
“生态旅游应该是负责任的旅游。”赵翔认为,未来去国家公园旅游,首先要符合国家方针和政策; 第二是要尊重当地原住民的参与,符合生态保护的目标;第三是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控制。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普通游客走进国家公园还是可以期待的。
红山动物园的“毛孩子们”和全国的大小朋友
在一片农田、水塘、山林之间,栖息着扬子鳄、小麂、獐子等长江中下游动物。今年国庆假期,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正式开放了,引来各方关注。
在当天的论坛上,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分享了这个做法,“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大家对儿时野趣生活的回忆,思考人类和野生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不同生态里不同物种的联系。”
沈志军介绍,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参与让科普教育、动物保护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也是社会文明的推动者、传播者和代言人。
“自去年开始,园里的‘毛孩子们’ 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家庭、学校、企业的暖心关怀,给予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无私帮助。全国各地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一波波关爱红山,让‘红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沈志军说。
大熊猫公园的特色鱼类和打工人
论坛上,南京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分享了他对论坛主题的理解。
“没有自然和人类的和平共处,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刘成说,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状态,它更意味着人与自然友好相互依存的生态状况,而本次论坛就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念。
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平武县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巡护员李芯锐分享了他践行这一理念的故事。
李芯锐是退伍军人,他参与成立“四川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开展野生鱼类恢复、野生动物监测等保护工作。他带领关坝村民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产业,为脱贫攻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些年,从动物保护扩展到森林、河流,山里的动物们——熊猫、灰熊、金丝猴回来了,水里面的鱼、水獭回来了,李芯锐和村民也获得了收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好了,村民进行养蜂,尝试做自然教育,开发特色鱼类,收入增加了,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李芯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