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草木葱茏,生机勃发。示范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水资源丰富,农作物长势喜人,昔日的石漠荒山,如今变身喀斯特绿洲,目之所及,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石窝变宜居家园
步入西畴县三光石漠化展览馆——“西畴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还未进行石漠化治理之前的原貌图片:土地被石漠吞噬,村庄被石漠包围,水资源贫乏,这是过去西畴人民在石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
“昔日石旮旯地变绿水青山,西畴各族群众敢叫石漠变绿洲,太了不起了,令人震撼。”展示馆里一幅幅今昔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前来观光的游客们不禁感慨,切身感受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纷纷惊叹近年来西畴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昔日的“三光片区”,山大石头多,人均耕地少,缺少水土,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为改变这一贫困落后面貌,2013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和省、州两级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围绕综合治理、山区小水网建设、“西畴精神”教育、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全面实施综合治理。
在坚持“六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坚持围绕“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扶贫、机制”等内容,重点实施“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农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通过开展石漠化治理,今天的“三光片区”石漠变绿洲、石窝变桑田、天堑变坦途、穷乡换新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石漠地变丰产地
石漠化综合治理后的“三光片区”,从过去荒凉的石旮旯地变成“三保台地”,成了千亩连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记者在基地采访时看到,即将成熟的猕猴桃果挂满了枝头,缠挂在铁架上的一株株猕猴桃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昔日的石漠荒地变成了丰产地,石漠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为把“三光片区”打造成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发展产业,带动片区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当地政府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产业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片区群众土地5000余亩,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助力。
“基地种植的猕猴桃有10个品种,施有机肥、人工除草,还林下养鸡,绿色生态环保,已经连续第四年挂果了,目前盛果达2400多亩,明年将有4000亩挂果。”望着长势诱人、丰收在望的猕猴桃,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陈登贵喜笑颜开。他介绍,公司入驻以来,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流转群众土地,当地群众有租金收入,到基地务工有工资收入,公司每年支付租金350万元,支付群众务工工资400万元,加快了片区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我两口子在基地务工已有6个年头了,现在工资4000多元,还有租金的收入;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正在基地里管护猕猴桃的三光村委会博竹箐村小组村民黄昌权满脸欣喜。他边除草边和记者闲聊,自从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后,到基地里务工夫妻俩一年的工资收入近10万元,加上租金收入,脱贫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
石旮旯地变“景区”
今天的“三光片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庄变美了。站在伫立山顶上的“逐梦亭”远眺,地处片区石漠化核心区的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被绿色包围,独具特色民居与绿色果园交相辉映,眼前宛如一幅美丽迷人的喀斯特绿洲新画卷。
“我们这里原来到处是石旮旯地,不适宜居住。石漠化治理后,村里大变样了,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外面的游客慕名而来,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说起村里的“巨变”,开农家乐的多依坪村村民高仕仙满脸幸福。
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以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把“三光片区”打造成为乡村游的好去处。随着游客日渐增多,高仕仙大胆尝试,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现在我们家的农家乐被指定为乡村游接待点,开业以来,生意越来越红火。”高仕仙说,下一步,在扩大农家乐规模的同时,增开几间民宿,开小商店,让到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买得开心,在家门口挣到更多的钱,过上小康生活。
“按照规划,‘三光片区’要打造成4A级景区,建星级酒店,建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西畴县兴街镇党委书记苏科清说,“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成后,良好生态日益显现,乡村观光旅游日渐受欢迎,群众增收步伐逐渐加快,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三光”也由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变为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
今天的西畴,实现了从“三餐不继”到“丰衣足食”、从屋漏房斜到安全稳固住房、从人背马驮到道路四通八达、从愁医愁学到文明健康、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的历史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