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2021年底,邯郸市累计增加森林和绿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1%,较2013年增长10.9%,林业总产值达74.9亿元,经济林面积达120.96万亩,林果产量63.56万吨。2020年底,邯郸市和曲周县、肥乡区、邱县、魏县、临漳县被授予“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馆陶县、广平县、鸡泽县、磁县也进入省级森林城市行列
“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这里骑行真是一种享受!”3月19日一大早,距邯郸市主城区10多公里的武安市九龙山生态修复公园内,邯郸市民李建平愉快地开始了周末骑行锻炼。
九龙山生态修复公园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曾是一座山体裸露、矿渣遍地的荒山、渣山、垃圾山。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这里变得绿意葱茏、生机勃勃,成为邯郸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变身周边群众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的好去处。
邯郸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晓梅介绍,自2013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该市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着力描绘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的“邯郸画卷”,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广大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尽享生态福利。2013年至2021年底,邯郸市累计增加森林和绿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1%,较2013年增长10.9%。
坚持多元投入,推进市场化造林
近日,笔者行走在曲周县河南疃镇的田间路上,看见路旁宽1.5米的路肩、边沟笔直规整,行道树发出新芽,透着生机。
“路肩和边沟的造林空间承包给专业公司,林木收益由公司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配,最终实现‘社会得绿、企业获利、农民受益’多赢。”曲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白涛介绍,该县开展林网、路网、水网、田网“四网”建设,整合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涉林资金打捆使用,对市场化造林主体进行奖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有效破解了政府投入不足难题。今年春,全县发放奖补资金3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800余万元。
坚持城乡统筹、多元投入,邯郸市把森林城市创建的各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项目资金支持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规模造林”“一企绿化一荒山”“政府流转、公司造林”“连片开发、政府奖励”以及股份化造林等多种模式,引入市场投资,培育多种造林主体。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邯郸市累计投入50多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近1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40多亿元。目前,全市民营林业业主达1.07万个,其中规模100亩至500亩的有608个,500亩至1000亩的有243个,1000亩以上的271个,武安市宇绿源、智寿园和涉县以岭药谷等建设规模均达1万亩以上。去冬今春,民营企业、造林大户、林业合作组织完成的造林面积,占全市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
围绕西部山区、城区周边、东部平原三大空间布局,邯郸打造“一带一环和千村百网多基地”,构建太行山区生态防护体系、环主城区生态景观体系和平原区农田林网防护体系三大生态体系,全市形成全域增绿、城市拥抱森林的态势。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邯郸着力构建大绿化格局。2020年底,邯郸市和曲周县、肥乡区、邱县、魏县、临漳县5个县(区)被授予“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馆陶县、广平县、鸡泽县、磁县也进入省级森林城市行列。今年,该市力争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
拓展造林空间,实现应绿尽绿
魏县泊口镇申庄村的“渔舟湖”碧波荡漾,环湖四周遍植绿柳,铺有健身步道,湖畔小广场上还有健身器材,供村民们休憩健身……“原来这里是一处废窑坑,环境脏乱差,特别是夏天臭气熏天。经过清理垃圾、绿化美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申红亮说。
“利用废窑坑土地建设蓄水坑塘,仅泊口镇就打造坑塘13个,水面总面积达1200余亩。”魏县林果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刘卫国介绍,该县将坑塘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首先通过绿化改善坑塘环境,进而发展中药材、莲藕种植、淡水鱼养殖等“坑塘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坑塘经济”,是邯郸市利用“三荒四旁”拓展造林空间的一个缩影。针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植树条件,该市推进“西部山区荒山、荒坡、荒地森林化,东部平原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园林化”的“三荒四旁”绿化,着力打造“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生态景观。
实施山区生态修复。坚持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先后启动太行红河谷、响堂山、天保寨等荒山绿化重点工程。将矿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转型相结合,累计修复矿山3万余亩,打造了武安国家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围绕紫山、佛山、九龙山、康湖、西湖、沁河“三山两湖一河”,全力推进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邯郸园博园等景观节点,建成复兴区沁河郊野公园、武安市东山森林公园等精品游园。
实施乡村绿化。启动村庄绿化三年攻坚,开展“千村绿化”工程,主要进出村道路、空隙地、庭院、街道、村庄周边、房前屋后、闲散荒地全部绿化。累计完成绿化16万亩以上,东部10县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8个、省级森林乡村108个,打造了“春有花、秋有果、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景观。
编织环城生态林网。对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邯大高速、青兰高速和国省干道两侧林带进行更新补植,全力推进滏阳河、跃峰渠引漳济沁两岸绿化工程,道路绿化率达到93.9%,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5.61%,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田林交错、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提升城区景观颜值。在主城区实施“拆墙透绿”、公园植树增绿、邯郸园博园周边绿化提升、“鲜花扮城”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各道路、公园、广场及500余个单位小区增植大叶女贞、木槿等乔灌木22万株,增植大叶黄杨、月季等模纹植物162.6万株,改造、新建绿地花卉27万平方米,营造了“三季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景观效果,实现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发展林果产业,让百姓共享生态福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邯郸将林果种植、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娱乐运动等与森林资源融合,激活林业第三产业,使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林果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原则,采取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林果基地,逐步形成西部山区核桃、花椒、双季槐,东部平原苹果、梨、桃、文冠果以及花卉苗木等各具区域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效林果产业发展格局。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9亿元,经济林面积达120.96万亩,林果产量63.56万吨,花卉生产总面积5.8万亩,花卉年产值2.2亿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林荫空间和林间环境,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80多家,林下经济面积17.8万亩,产值近3亿元。
新型业态快速兴起。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业态,全力推动森林旅游特色乡镇、特色村庄建设,建成峰峰药王谷、涉县王金庄万亩梯田等一批优秀森林旅游景点。邱县“文冠庄园”田园综合体成功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市森林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森林功能充分发挥。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大中型生态休闲场所建设,设立参与式、体验式生态科普场所73处,充分发挥森林的功能和效益。在公园景区、主要道路和水系两侧,建设新型绿色出行城市绿道和休闲山水绿道,全市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8千米。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建成多处综合性公园以及众多休闲绿地、口袋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让群众切实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