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老林就开着摩托车前往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玉一村的水稻种植基地。他今天的任务很重,要插完60亩的秧,只有这样才能赶在清明前完成插秧工作。

老林全名林宋文,是全国种粮大户、汕头市潮阳区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锦沣合作社”)理事长,今年是他种植水稻的第22个年头,对于春耕,他再熟悉不过,对于今年的春耕,他又有一些新的感受。

在广东,水稻种植户数约700多万户,其中不乏像林宋文这样的种粮大户,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坚守,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也是南粤大地春耕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争分夺秒抢抓农时

2000年,林宋文从村里租了50亩地种粮。此后,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他带领当地100多户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种植面积也扩大到5000多亩。今年他个人计划种3800多亩水稻,而锦沣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

“种植面积越大,压力就越大,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得把控好每个细节。”林宋文说,8000多亩地不仅关系到他的家庭收入,还关系到合作社90多位社员的生计。因此,从育种开始,他就时刻关注稻苗的发育态势与天气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这几天天气很好,非常适合插秧,所以要争分夺秒抢抓农时完成春耕”。

事实上,从去年腊月十八开始,林宋文就为今年的春耕做准备:他先育了10亩秧苗,接着在今年正月初三、正月十四、正月二十,分四批共育了约40亩秧苗,同时打完第一次田,翻晒以便杀死虫卵,“一定要分批育苗,因为每一批秧苗30天左右插完最合适,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产量”。

今年开春以来,为了抢抓农时,尽快完成插秧,林宋文从安徽请来七八名老机手,负责操作插秧机,每人400元/天,并包来回机票,“这五六年我都是请他们,一般干35天左右,他们就回去。没办法,本地的机手没他们专业”。

“老林,机子陷泥里出不来了。”说话间,开插秧机的师傅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跟林宋文说。

林宋文随即开了辆大型犁田机把插秧机从泥里拖了出来,“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要想办法解决,不然会耽误插秧。”林宋文憨笑着说。

临近中午,林宋文又马不停蹄来到紧邻田地的一间房子,他还要负责当天20多名工人的午饭,“没有一刻休息,春耕要比夏粮收割辛苦多了!”他一边切菜一边说。

全家齐上阵忙种粮

与往年不同的是,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还在西胪镇竹岭村整治了200多亩撂荒地,目前已经达到水稻种植的要求,“我们也希望能盘活更多的撂荒地,种植更多水稻。”林宋文的大儿子、锦沣合作社负责人林岳锋说。

“现在粮食安全那么重要,我们种粮大户要带头。”林宋文说,锦沣合作社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约8000吨粮食,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产量还在不断增加。

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锦沣合作社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才短缺。据悉,最高峰时合作社有社员100多名,但近几年,一些年纪大的社员逐渐失去劳动力,“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做个电工一天都有300多元收入,不太愿意回家种粮。”林宋文忧心忡忡。

幸好,“95后”的二儿子林岳滨目前已回到家里帮助林宋文打理合作社。“我主要负责水稻的种植、加工等生产环节的事。”林岳滨边说边维修拖拉机。

因为不忍看到父亲那么辛苦,林岳锋也放弃了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家跟家人们一起种水稻,“我主要负责合作社的销售和品牌建设、项目对接等业务。”刚接完一个生产托管服务的电话,林岳锋又忙着接待前来洽谈贷款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

如今,儿子们都已成家,儿媳也参与到种粮中来,可谓是全家齐上阵,这让老林身上的担子变得轻松了些,干活的劲儿也更足了。

到了晚上,林宋文也没有闲着,还在为明天的农活做准备。临近晚上十点,他才开始休息,等待他的又将是充实忙碌的一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