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古村位于平均海拔4200米的西藏墨竹工卡县,最近,这里架起了一座红白相间的溪桥,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旦增卓玛很开心,每天放学都在桥上跑来跑去。因为有了这座溪桥,无论春夏季如何涨水,再也不会成为她上学的阻拦。

这样的便民溪桥,又被当地的农牧民称为“暖心桥”“连心桥”。西藏地区山高水沛,小河小溪众多,不少偏僻村落由于没有建桥力量,出行十分不便,拥有一座安全的桥成为藏民最大心愿。“溪桥工程”应需而生,这是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实施的民生提优工程之一,专门聚焦农牧民出行,打通农牧民出行的“最先一公里”。计划三年内在墨竹工卡县农牧区兴建100座以上便民溪桥,覆盖全县8个乡镇40个行政村,惠及农牧民群众1.46万户、5.6万人。目前已建成、在建65座。

“溪桥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的大困难。”

“这里的溪水不一定很深,但是非常急,能冲走一头牦牛。”扎西岗乡吉古村书记米玛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是半农半牧的村民,一共养了8000余头牲畜,有牦牛、牛、山羊、马等,没有溪桥之前,村民都是走自己用石头垒的土石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发大水,土石桥就被冲走了,没有桥,蹚着水,相当危险。”

吉古村在墨竹工卡县内算是比较大的村子,一共363户人家。每年到了冬季,土石桥上就开始结冰,村里人出不去,如果遇到村里有人生病,就更加困难。

有了溪桥,一切就变得很简单,搭个车,几分钟就能到乡镇上。

“溪桥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的大困难。”吉古村委会副主任琼达说,每年收青稞的季节,应该是村民们最开心的时刻,但是没有溪桥之前,土石桥根本承受不了拖拉机的重量,农用车进不来,收割的青稞只能靠牛驮、马驮,一趟又一趟,五六天才能完成收割。等到收割完,桥也散架了,村民们再用石头垒成土石桥……

“现在都解决了,我们都非常高兴。”米玛说,溪桥的建成让村民们信心、干劲都更足了。在扎西岗乡吉古村二期溪桥施工的技术人员何长武则告诉记者,每到一个村庄开始建桥时,村民们会自发地、无偿地前来帮忙。

溪桥工艺来自南京,可承重20吨

根据当地的特殊地形,及从当地农牧民对溪桥的需求出发,“溪桥工程”的建设,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址时充分统筹人口分布、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科学合理布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工厂预制方式”。

所谓“工厂预制方式”,是指统一设计、统一预制、统一施工,采用“装配式”水泥桥的方式代替之前的土石结构建设,桥梁主体在工厂进行整体预制,在项目实施地进行安装,既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成本,又避免了现场浇筑对水体、草甸等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

“这种建桥的方式,就是从南京引进来的,现代化的方式。”何长武说,这种预制的装配式的溪桥,桥梁跨度比较大,桥面比较宽,高度比较高,人员、牲畜、车辆都可以通过,可承重20吨。为了美观,溪桥的护栏设计融入了藏式红、藏式白的藏式线条风格,将南京的现代技术与藏式风格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今年将有40座溪桥打通农牧民家门口“微交通”

“溪桥工程”从去年开始启动,计划2020年建成25座、2021年建成40座、2022年建成35座。一期25座于去年7月正式启动,10月全部建成实现通行,覆盖了全县8个乡镇18个行政村,惠及农牧民群众2500户、1.23万人。今年,二期40座已于8月开工建设,计划于11月底全部完成。

南京援藏26年以来,聚焦农牧民出行,强力推进道路建设,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1088.51万元,援建了包括南京路、金陵路、宁墨路、栖霞大道、六合大道、巴日卡道路等在内的县乡村三级道路18条。

“溪桥工程”的实施,则打通了农牧区家门口的“微交通”。溪桥建成使用后,桥面干净平坦,人员、牲畜、车辆都可以快速安全通行,当地农牧民再也不用担心出门过桥问题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