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趟检测列车从鹤山出发,沿南沙港铁路驶向南沙,南沙港铁路开通在即,广州港正在大步奔向海铁联运时代。
万舶争先、百舸争流,广州自古是南方交通贸易“重地”,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发祥。作为始发港的广州港,始终与广州城市发展相生相伴,历经两千年依旧长盛不衰。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广州凭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而立而强,港口发展更是与国家发展大局同谋同进。
立足于此,加快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区域合作深化建设开放引领的世界一流港口群、以创新引领打造现代化港口,成为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港集团)的不二选择。
从资源的集散看体量,从区域的通达看广度,广州港的兴盛成为广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支点,其影响力又沿交通干线向湾区、向广东、向全球辐射,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巩固了广州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港口型物流枢纽加快建设
不久前,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水工主体结构完成施工,距离明年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又更近了一步。届时,南沙粮食通用码头预计新增年通过能力1249万吨,钢铁、成套设备、纸浆等物流分拨和中转速度进一步加快。
港口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当前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港口在有序推进全国复工复产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促进国际经贸发展、保障产业链物流链稳定畅通,广州港凭借自身实力硬核“抗疫”。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广州港集团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统筹”,各大码头维持365天24小时港口运作,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货车川流不息,彰显国际大港的韧性。
广东省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显示,去年珠三角水路货运量为85264万吨,广州市以42225万吨占比近半,而广州港又占据了其中的二分之一。
全球疫情风险未解,经济复苏挑战重重,广州港作为广州南端滨海“支点”,支撑着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撬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发展前行。
今年6月,仓容25.2万吨的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仓库开仓投产,力造“湾区国际集拼中心”,以“磁场效应”引货流、聚人气。
与北区工程间隔200余米的南区工程(广州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作为农产品供应链“链主”单位,以自身46万吨的“重量级”仓容压稳广州市民“菜篮子”,打通农产品全程供应链、推动华南农产品向“产销一体”规模化发展,带动冷链业务和区域经济发展腾飞。
经济与民生“两肩挑”,广州港集团向前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
新进展一个接一个传来,一批批港口重点项目迎来试投产和交工验收: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南沙四期工程多系统联合联调成功暨1号海轮泊位交工验收、近洋码头工程实现滚装船“安吉26”轮成功靠泊、新沙二期工程实现粮食散货船“中粮东南”轮成功首靠,随着南沙港铁路通车在即,南沙港将突破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
在这里,一张涵盖集装箱、粮食、商品车、综合仓储物流等多个方面的港口综合物流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在这里,一条更稳定、更低成本的南向物流通道,正从广州港向湾区、向内陆、向更广袤的世界延伸。
广州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表示,广州港正加快推进港口型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枢纽能级,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拓展多式联运网络,努力建设“枢纽港口”“效率港口”“平安港口”“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为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全球经贸复苏贡献港口力量。
陆海联动“串珠成链”
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进出口转关货物手续一次办结,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一港通(以下简称“湾区一港通”)落地南沙港,实现南沙口岸与属地口岸监管协同、通关互认。至今,已有多家企业的多种商品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地市的内河码头汇集至广州南沙港进出口。
朝前,海洋一望无垠;朝后,珠江腹地广阔。港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连结河海,广州港集团奋力推动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要加快完善港口综合物流网络,深化‘内引外联’、串珠成链、互联互通,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枢纽港口’建设支撑经济产业发展。”广州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波表示。
月初,随着“仕泰308”轮顺利靠泊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都骑通用码头一期泊位,广州云浮国际物流港成品钢材装船业务正式开展,进一步优化周边货源物流路径、降低物流成本,为当地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
这是广州港集团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缩影,“支撑有力、经济高效”的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枢纽港,与广州港南沙港区、黄埔港区协同联动,保障西江流域水上运输,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今,广州港正在由大枢纽向网络化枢纽升级。身为全国港航业龙头企业,广州港集团以投资推进形成以广州港为核心,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为两翼,以及中山港、佛山港、云浮港、韶关港、阳江港等珠江-西江内河港口多支撑的“一核两翼多支撑”港口群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广州港集团已在省内9个城市的港口投资布局。
高效的服务效率,优良的营商环境是港口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促使广州港生产稳步增长、物流产业日渐壮大。
近年来,口岸部门推动了一系列的创新制度和创新项目落地发展,促进南沙大湾区航运枢纽高质量发展,如支持企业运用铁路、海运货轮、中欧班列、小型船舶等多种运输路径将货物集聚南沙,叠加进口拆箱、出口集拼、国际中转等业务类型实现全球分拨等。
以南沙港区为中心,72条广州港“穿梭巴士”串联起南沙枢纽港与内河支线港,联通粤港澳,全面覆盖珠江、西江、北江水网,“湾区一港通”业务覆盖10个港口、29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穿梭……江海联运打开内陆腹地,广州港向国内内陆腹地以及全球主要港口的辐射力越来越远、越来越强。
海陆丝绸之路无缝对接
随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近日,满载100个集装箱货物的“港铁号”中亚国际班列从广州集装箱码头缓缓驶出,发运至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这是从广州港发出的首趟中亚班列,也是今年第10列中欧班列,构筑起一条广东等泛珠三角区域货物“走出去”稳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广州港集团助力“广货广出”。
今年4月,广州港成功首开“下元-阿拉山口-波兰马拉”港铁号中欧班列,以1.5亿元创广东单次班列货值之最;10月,首批86个湘粤非海铁联运班列“株洲-南沙港”的集装箱,搭乘“中远营口”轮从广州港南沙二期码头,起航前往非洲肯尼亚蒙巴萨港。
其中,湘粤非海铁联运通道在构建从湖南及周边省份经济腹地到非洲大陆各国“端到端”的全程物流通道上尚属首次。全程提单、一票到底,“腹地对腹地”“门到门”的物流服务跨越省界、国界,形成辐射全国,支撑泛中非贸易的物流大通道。
从海洋到陆地,丝绸之路的脉络在这里延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联运对接,广州港集团以开放之姿,迎国际货流,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疫情的影响仍在,航线增加却给予更强的信心。广州港集团致力于让开放的红利与世界共享,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现共赢,如今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航线正通过这条黄金水道互通有无,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截至2021年11月底,广州港外贸航线达到140条,其中南沙港区外贸航线达134条,目前共有30条海铁联运班列,今年预计海铁联运完成量同比增长39.2%。
加密国际合作的步履不停,广州港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底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后,南沙港区将实现中欧、中亚班列与国际海运、海铁联运并存的过境运输高阶模式,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更开放、更通达、更便利,广州港将交通“流量”转化经济“留量”,为广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排名由2017年第23位跃升至2021年第13位。广州港国际大港地位在巩固,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增强,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加速推进。
大枢纽、大网络,大平台、大开放,枢纽能级不仅代表实力,更代表着责任和担当。广州港集团承担着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任,以江海联运联通内陆货源、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提升枢纽能级,助力广州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谋全局,致长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于关键处落子至关重要。千年大港背后的开放决心,展现了中国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