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岁的天津,仍然像个充满了活力的少年,各方面迅猛发展,充满朝气;600多岁的天津,仍然是个高颜值的少女,经常以最美的姿态惊艳世人。既有内涵,还有外貌,再加上独特的个性,天津“吸粉”无数。外地客对天津的印象就是很热情、很有趣,好玩的多、好吃的也多。还有一点“名声在外”,就是“在天津分不清东南西北”。因为天津的路随海河的走向,不那么笔直,所以,人们习惯说“简直走”“往左拐”……其实,几百年前的天津城也是四四方方,东南西北分明的。而且,还是按照算盘的样子修建的,这“算盘子儿一打摇钱树”,给天津带来了无限的财气。后来因为城市的拓展,城墙不在,但原来的城墙成了通途,老城周围也成了聚财气金银窝。
一把“算盘”财聚津城
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修建门楼,挖掘城池。城垣外用城砖,内用土坯,呈矩形,俗称“算盘城”。天津市档案馆编研专家周利成先生给我们描绘了当年天津城的具体模样,原来,早在津城初建时,就有了自己的“LOGO”,一把算盘的定位,也注定了它将是经济发达,商贾云集的宝地。
有城墙当然也得有城门,600多年前,天津城四面开门,门上建高大城楼,北城门楼为最大。四门题字,东门为“镇海”,南门为“归极”,北门为“带河”,西门为“卫安”。从这城门的名字就知道了天津的地理位置,临河靠海,风水之地。到弘治四年(1491年),明政府重修城垣,改土城为砖城,变更了四门名称,东门称“镇东”,南门称“定南”,西门称“安西”,北门称“拱北”。在城的四角增设“角楼”,还添加了与护城河相通的四座“水门”,引海河水入城。这回大家就知道了,以前天津城是东南西北非常分明的。而东南西北的生活形态也是分明的,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之说。“北门富”是说北门内大街金店、银号较多;“东门贵”是指东门内大街有官衙、盐商和孔庙;“南门贫”是说南门内大街的住户多为贫苦百姓;“西门贱”是因西门内大街附近有一些妇女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做起了皮肉生意。这样的概括虽然难免有些偏颇,但也是旧时代生活的写照,不像如今,讲求均衡发展。
天津是一个历经了数百年沧桑的城市,它的老城墙也和这个城市一样,经历着风霜雨雪,岁月变迁。城垣也不知重修重建了多少次,据统计,从清顺治到嘉庆的140余年里,就重修了12次之多。1900年,都统衙门下令拆除了天津城墙,见证了天津近500年发展史的城垣永远地消失了。
“算盘”的框架已经不在,但是它的轮廓和寓意却依然保存。四面城墙变成了知名的马路,商铺、巨贾、名人、过客……如同散落的“算盘子儿”,还在这里流动着,忙碌着,筹划着……创造着一段段历史。
如今还能走在“城墙”上
天津其实有过两道城墙。清晚期,老城墙已经残破不堪,丧失了御敌的功能。咸丰九年(1859年),驻守天津的僧格林沁亲王根据地势,在城外挖深壕、筑土墙,建成环形外墙。内外墙最近处3里,最远处6里,全长36里。外墙上安装先进的火炮,还建了11座营门连通内外。墙外挖壕沟,后注水成为护城河。天津人称呼外墙为“墙子”,称护城河为“墙子河”。
1900年,城墙被拆除之后,四墙的墙根处修建了东南西北四条环城马路。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墙子河陆续填平铺路,铺筑成南京路、长江道等道路,残存的墙子河成为津河的一部分。如今,这些道路依旧在,也还是重要的交通干线,更是市中心的繁华区域,人们走在这些道路上,其实就是走在原来天津城的“城墙”上,过往的光阴,有艰难也有繁华,来来往往多少代人的不断前行,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120年前,天津没有了城墙,绕城的4条马路成了城市“边缘”最热闹的地方。1906年,比利时电车电灯公司在这4条马路上修建了绕城的白牌电车。叮叮当当的车铃,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代表城市边界的城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让这个城市的生活不断向外拓展,人们活动的空间更广了,城市的格局也更大了。
没了城墙有了“圈子”
“东马路上有五和商场、同升和鞋帽店、乐仁堂药店,还有邮局、自行车行、家具店、卖汽灯的商店。东马路靠南面还有一家新华戏院。还有多少人的童年记忆——天津市少年宫。小时候,谁要是能参加市少年宫的活动,能加入这里的合唱团、鼓乐队,那是最露脸的事了。”很多老天津人说起东南西北4条马路,首先会想到的是东马路,因为当初那里最热闹。
在天津“老人儿”的记忆中,北马路则是个娱乐的好地方,有天津影院、华北影院,还有祥德斋糕点店,虽然不能总是抱着点心去“瞧电影”,但是,偶尔一次的奢侈和甜蜜却总在心里。与北马路的“小资”相比,南马路上的生意更亲民,小酒馆、小吃店,还有林立的五金商店……满足着人们最普通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再转到西马路,最著名的就是那里有很多卖布头的商铺,还有就是卖牛羊肉和清真食品的商店、饭店……让这里成了最体现“温饱”的所在。
四面城墙成了通途,也成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的商业、服务业聚集区。而连接着四面城墙的“四个角”,更是聚集了人气和财富的好地方。东北角的官银号、正兴德等老字号,还有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充满书香的东北角新华书店,代表上世纪80年代流行前沿的牡丹美发店……西北角如今名气之大,好像压过了其他“诸角”,因为这里藏着吃货们最喜爱的天津味道。从早点到夜宵,从小吃到大餐,好像带上“西北角”这个招牌就多了一种诱惑。东南角的鼎章照相馆,是多少代天津人留下人生第一张照片和新婚最甜蜜时刻的地方;西南角的四海居当初是人们宴请重要客人的津菜老字号……
没有了城墙,却在“城墙之上”“城角之处”添了无尽的人间烟火气,围着天津的老城形成了天津特色的商业圈。同时,“外溢”的城市生活已经让城里城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一些新的道路和新的商圈也就随之形成。1901年拆除城墙后,在南关老街的东侧开辟出一条新路,叫南关大街,正对着老城里的南门,这条街并不长,也就到今天的服装街口。1932年后,南成路至多伦道口,叫南门外大街,再向南叫海光寺大街。到1975年,撤销海光寺大街,统称南门外大街。南门外大街连通着周围的众多道路,也渐渐形成了重要的居住区,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饭店等配套设施也兴旺起来。现在,南门外大街有高楼住宅、综合商业体,是中心城区的繁华之地,再也不是百余年前的“天津城外”了。
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已经617岁了,我们记住过往,也在不断谋求发展,这里的人一直保持着勤奋向上的激情,踏实能干的天性,让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天津,依旧青春永驻,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