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年味儿。在扬州牧鹅人眼中,鹅生蛋就是过年;在江苏镇江,每年一度“万人打酱油”,是腊月里最热闹的事儿……本期起,都市圈专刊将追寻这些独特的年味儿,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新年味道。
江苏扬州:
鹅生蛋 过大年
农村有句俗语:“鸭生蛋种田,鹅生蛋过年。”对牧鹅人来说,一枚枚白色的大鹅蛋是年味儿,一只只肥肥的大白鹅也是年味儿。养肥了的商品大白鹅,等待着春节前的一波收购高峰,将被制作成盐水鹅、风鹅、酱鹅;白白的大鹅蛋,腊月留种、孵化,开春后再养上三个月,白嫩嫩的老鹅就又能屠宰出售了。
走近扬州郊区一处村庄,远远地就能听到“呱—呱—呱”的声音,只见成群的大白鹅在草塘边嬉戏,有的在水里畅游,有的时不时在草丛里叼几口“美食”。
“草塘有210多亩水面、30多亩地,目前养了2600多只浙东白鹅、40多头牛,还有20多只会飞的野鸭。”养殖户吉学斌每天早上7点多把鹅群赶到塘边自由活动,到下午1点左右等到鹅差不多都下好蛋了,就要把鹅群赶到田里踩踩草,天黑之前再赶回来。这片草塘是循环生态养殖,大白鹅在草塘上放养,粪便下水塘养鱼,水塘里最大的鱼有70多斤。
浙东白鹅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耐粗饲,以食草为主,生长快。吉学斌养的鹅是种鹅,每年7月份开始产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份,浙东白鹅每年有四个产蛋期,每期产蛋量为8-13枚。一只种鹅最多能养5年之久,一年一般能产42-43枚蛋。
鹅蛋孵化后就是鹅苗,鹅苗生长期120天,养到120天就能成为商品鹅出售了。吉学斌会把鹅苗出售给农户,然后再回收农户的鹅蛋用于孵化。最近快过年了,他在张罗着帮农户出售商品鹅,用他的话来说“这是良性循环”。
生态养鹅最累的活是为鹅群准备“口粮”。白天放鹅,晚上七八点回家后,吉学斌就要开始为鹅准备第二天的饲料,他不放心让鹅吃外面的饲料,都是人工把大白鹅喜欢吃的玉米、豆饼皮、糠等混合打碎。包括粗纤维在内,一只鹅一天要吃6两的饲料,每天准备1500多斤的“口粮”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江苏镇江:
打酱油 迎新春
一勺勺浓香的酱油,顺着漏斗流入酱油瓶中,敲紧瓶盖,一瓶充满年味的酱油就打好了。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万人打酱油”这一镇江特有的年俗,又将上演了!
过年打酱油的传统,在镇江已经延续40多年。1月22日,镇江第45届酱醋文化节即将开启,主会场设在西津湾广场,时间为1月22日-24日,为期三天。今年“打酱油”还是以线上为主,将通过线上下单、线下提货、你打酱油我送福(壶)方式,预计打出1万桶“百善酱油”。
每年这个时候,恒顺集团的工人们都会提前两个月着手准备。老镇江人贾师傅表示,打了20多年的酱油,早就有经验了,“其实口感跟平时市场上购买的差不多,但年前不去打个酱油,总觉得少了点味道,现在纯粹是图个过年的氛围。”
据透露,今年在镇江以外的12个地级市会同时设置网红打卡点,1月22日上午与主会场连线,江苏13市的市民可以“相约”一起打酱油。
安徽马鞍山:
舞龙灯 庆丰收
说起舞龙灯,马鞍山市农村的乡亲父老都不陌生。可要是说马鞍山哪里的舞龙灯热闹,非当涂县莫属。每年春节前后,各乡各村的龙灯就相继“活”过来了。
在当涂县,山村龙灯绕山游玩,称“金龙盘山”; 水乡龙灯在水畔行进,称“龙游倒影”。每年春节期间,当涂护河镇一带的群众都要舞起龙灯,该镇丁村的龙灯更是有悠久的历史。据护河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舞龙灯是当地过春节的传统习俗,祈祷来年一切都风调雨顺,昭示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年味也在慢慢淡化,但舞龙灯的习俗并没有丢。
丁村龙灯队领队介绍,他们舞的是板龙。两条龙加起来有40多节,总共有200多人才能把龙舞起来。丁村有600多人口,这意味着,村里青壮年几乎都参与舞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