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马车的谱胶皮车的调
“天津时调最早是底层劳动人民哼唱的小曲,就是因为有拉胶皮车的车夫传唱,时调的别称之一就叫‘胶皮调’。”
“十九世纪末,天津出现了拉洋车的新职业。它起源于日本,叫东洋车,上海等地称为黄包车。”天津历史文化学者唐文权介绍,到了二十世纪初,橡胶轮胎的普遍使用,天津出现了一个更形象的称呼——胶皮车,俗称“胶皮”。
坐轿子、骑驴和坐马或驴拉的车,是过去天津地区,人们日常陆地出行所能借助的交通工具。唐文权说,普通百姓出远门时雇佣驴车、马车,“有平板车和厢车两种,讲究的厢车甚至给驾车人都搭起一个遮阳篷。”到了二十世纪初,天津对于马车的讲究是乘坐西式马车,车厢、照明灯、车夫的座位……透露的时髦气息,很快就受到了追捧,“后来还成为可以摆谱、讲排场的‘仪仗’,甚至可以从赁货铺、杠房租用,交通工具的功能逐渐弱化。”
在唐文权看来,作为交通工具的西式马车,与胶皮车一起,在很长时间里都承担着“出租车”的角色。尤其是后者,极受普通百姓的欢迎,有数据显示,在1895年,天津的人力车有四五千之多,“还在升级——在一张1945年日本投降后拍摄的天津街景中,人拉胶皮车已经是三轮制动了。”
白黄蓝红绿花紫有轨的交通网
“‘白牌电车进租界——岔道’‘老太太赶电车——别吹(催)’……有轨电车的出现,也为天津方言俗语增加了词汇和语言。”
“有轨电车的出现,才是天津‘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交通。”天津历史文化研究青年学者、天津记忆团队的吕彪介绍,1903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成立,在转年就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同》。
“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1906年5月底,绕城一周的有轨电车线路铺设施工完毕。6月2日,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白牌电车正式开通运行。白牌电车起自北大关,绕城一周后回到原地,设站20处全程5.16公里,后增建双线。此后,1908年,黄牌、蓝牌、红牌电车通车,“就此,天津有轨电车的通达地域范围覆盖了老城区外围、意奥日法四国租界、俄租界部分,并且沟通了老龙头火车站和海河沿岸码头,初步形成了一个交通网络。”吕彪说,后来的绿牌、花牌、紫牌电车开通,更加完善了当时的城市交通网。
低廉的票价使有轨电车最终成为天津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上世纪30年代的统计表明,城市居民人均每年乘坐有轨电车的次数,天津为52次,成为全国有轨电车乘坐率最高的城市,车头“铛铛”的提示铃声,成为街头熟悉的声响。
有轨电车也改变了天津原来行人、骡马、胶皮车、电车的“混行”的状况,交通规则逐渐被市民们所了解并遵守。出台的《电车公司行车章程》中有“非抽烟处不准抽烟”“不准吐痰”“不得用污言秽语”等文明条例,改善着城市民众的生活习惯。
出租票写广告长途公交跑得欢
“车行车票上详细注明起止时间、地点、顾客和经手人姓名、费用,加盖收款章,设计和书写,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天津是我国最早传入汽车并开设出租车业务的城市之一,1915年王子祥创办飞龙汽车行,是天津最早经营汽车出租业务的汽车行。”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票证收藏者罗丹说,至上世纪30年代,当时天津有汽车行近百家,出租车300多辆。
“出租车消费群体主要为政要、名伶、富商等。”罗丹说,这些高收入人群在出行、赴宴、婚庆时会使用出租车,叫车时需致电或派人前往车行预订,车费按照时长、里程或包日计算,一般还要向司机支付小费。唐文权有几张1941年中国大戏院旁文记车行的用车订单,是名角李少春、侯玉兰夫妻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期间使用的,其中侯玉兰车单上的路线是中国大戏院到惠中饭店,时间是晚上十点的散戏时间,“走快点儿,一二分钟足矣,租车花大洋三元。”当时一元钱能买两袋洋白面。
罗丹收藏的1941年法租界荣盛汽车行车票,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头位置还印有该车行经营服务项目:“最维新各种鲜花车载重运货客车均备,男女礼服小孩礼服鲜花球零花均备”,成为早期广告票证的典型,颇具史料意义。
“1925年同兴汽车公司是天津第一家商办汽车公司,开辟了在万国桥至河东大直沽之间的路线。”唐文权介绍,这是天津第一条公共汽车路线,但一直难以比肩有轨电车和人力车,“倒是一些开往郊县的‘长途线’汽车公司,比较受欢迎。”
海河摆渡因水而兴因时而变
天津因水而兴,河海两岸最初靠摆渡往来。最晚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的官渡已经出现。
早期渡口的摆渡船都是渔民的打鱼船,后来才逐渐出现了较大的木船,“兼职”也变成“专职”。罗丹说,天津开埠之后,工商业日渐发达,城市人口日渐增长,使专人驾驶专用船只在固定渡口进行摆渡成为一种水上交通运输行业,“早期的天津风光照片中,也有不少摆渡船正扬帆渡河。”
渡口分为私渡、官渡、义渡和专渡,罗丹介绍,专渡地处繁华地带,过渡量高,为外国机构、企业的员工和货物往来服务,有些渡口也渡一般乘客。
出现“铁皮船”后,很少专营客运。
唐文权介绍,天津大红桥的“胜芳码头”和台儿庄路与浦口道口的“大连码头”,“前者顺子牙河往上游,后者出海奔东北、山东等地。”这些轮渡最初以货物运输为主,大连码头在1895年德国在津设租界后,只作为停泊码头,“到了1937年后,开往大连的船以运货为主,也能带人。直到抗战胜利后,专门开通客运。”唐文权说,“此外还有太古码头、怡和码头、大光明码头等,都先后从客运码头变成货运、客运兼营。”
“相声泰斗马三立曾提到‘民主10号’客轮,是1955年天津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