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熊丙奇
在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新学期,多地发布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方案,对游泳、长跑等对心肺功能有一定要求的耐力项目作出调整,有的取消统一测试,如取消1000米、800米等测试项目,有的扩大学生的选考项目、降低测试标准,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这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
取消中考体育测试或部分项目,不是取消学生平时的锻炼,因此,要避免取消测试后学校也取消体育课、体育锻炼的现象。
“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把体育纳入中考,并逐渐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是想通过考体育,引导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重视体育锻炼。但是从现实看,体育纳入中考后,出现了应试体育的问题,即学校围绕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则围绕中考体育测试项目进行锻炼,或者选择校外体育培训。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与技能,反而增加学生的考试压力与家长的焦虑与培训负担。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扭转“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思维,而要形成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思维。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明确,中考体育考不考,和学校上不上体育课是没有关系的。不管考不考,学校都必须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督查每所初中学校面向初三学生开设体育课情况,纠正学校不开设体育课、组织体育锻炼的问题。
另外,取消或调整中考体育统一测试项目,并没有取消中考体育的平时成绩要求。各地的中考体育成绩,均由平时成绩与统一测试成绩组成,取消或调整统一测试项目是对统一测试赋满分,加上平时成绩,成为中考体育总分。因此,包括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的体育平时成绩,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要让学生真正重视体育,就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上体育课、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与运动表现。如果能建立起客观、具有公信力的过程评价体系,就可以促进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因为把体育纳入中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学生”,强调体育的选拔功能,而主要是为了促进重视平时的体育课与体育锻炼。(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