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为主题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文红介绍了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和成效,特别是推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李文红表示,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东延段通车,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生态环境好起来,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均浓度是每立方米44微克,比2014年下降了51%,协同推进北京河北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北京天津风沙园治理,共筑绿色生态屏障;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北京与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自贸片区正式挂牌,综合保税区获得批准,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共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目前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了8800多家分支机构,北京、天津和河北达成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了1400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超过2000家;老百姓获得感多起来,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天津河北布局,成立了14个跨区域特色执教集团,开展教育协同帮扶项目,推动实施京张、京承、京保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京津冀地区已有2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异地就诊门诊费用的直接结算。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工作推进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李文红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

一是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城市规模和功能存在断层,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弱,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仍处于建设时期,对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二是基础设施发展不衡,交通一体化程度还不够高,区域类城际铁路、市郊铁路、高速公路的规模和通行效率与国际发达都市圈相比还存在差距。

三是京津冀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不足,关联不高,还存在断链缺链问题,尚未形成区域间分工互补、上下游联动配套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四是公共服务落差仍然较大,北京以外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制约产业布局和当地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链构造不完整、不配套,与公共资源服务不均衡等问题,相互交织,又进一步制约了产业和人口疏解的速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