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副市长郭成战等领导带队到英德市西牛镇调研麻竹笋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邀请麻竹笋企业共商发展大计。

近期召开的清远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集中精力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打造五个百亿级农业产业。英德作为中国麻竹笋之乡,力争两年内把麻竹笋打造成为百亿级支柱产业。

麻竹笋为何有望成为五个百亿级农业产业之一?英德麻竹笋有基础、有实力,一组数据显示:全市麻竹笋种植面积达62万亩、年产量约20亿斤、从业人员达7.29万人、麻竹笋产业经济总值约32亿元。西牛麻竹笋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英德正以建设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立足区域生态优势和麻竹笋特色产业基础,布局麻竹笋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全市麻竹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升麻竹笋产业联农带农增产增收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优势

种植面积62万亩产业总值约32亿元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3月6日,英德市西牛镇塘面村村民曾水先与妻子运来一袋袋肥料,施在自家承包的麻竹笋林上。近年来,麻竹笋市场行情持续向好,曾水先承包了90亩地种植麻竹笋,与妻子两人共同打理。“麻竹笋第二年可以有收成,第三年进入丰产期。按照近几年的价格,90亩麻竹笋一年至少可以挣20万元。”曾水先说。

西牛镇麻竹笋主产区和生产加工基地,拥有麻竹笋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年产值达10亿元。全镇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2.5万人,拥有规模加工企业共7家,竹笋专业合作社共54个,家庭农场及加工点200多个。

西牛镇党委书记罗亚生介绍,西牛麻竹笋易于种植管理,林地、荒坡地、旱地均可种植,因此产量极高,鲜笋平均亩产约1.5吨,年管理成本约700元/亩,户均可管理60亩的麻竹笋,笋农户均年收入15万元。“麻竹笋浑身都是宝,能加工成笋尖、笋干、笋衣和酸笋等,产品分为调味笋、笋干和酸笋三大系列,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西牛镇党委和政府致力于做强做大西牛麻竹笋产业。通过引导成立麻竹笋产业协会,组建科技服务队,制定地方标准,推行麻竹笋产品加工标准化,创建无公害麻竹笋生产示范基地等系列措施,西牛麻竹笋产业形成品牌、基地、加工、销售四大发展优势。西牛镇先后引进和培育了巧口笋厂、鸿德食品公司、丰源农副产品厂、和一丰笋厂、家怡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吸引包括台湾等地区的加工生产企业落户西牛镇,现建成投产的笋产品加工厂有10多间,在全国各地分别建立了近百个销售网点,麻竹笋产业已成为西牛镇的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行业。

而英德作为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目前全市麻竹笋面积达62万亩,年产量100万吨,平均亩产1.5吨,从业人员达7.29万人,全市笋农加工和收购集中加工点约500个、专业合作社约76个、规模加工厂约71个,其中有11家企业(巧口、源丰、鸿德、雄盛和连樟家等)获得SC认证。

据统计,英德市麻竹笋产业经济总值约32亿元,其中生笋收入(农民直接经济收益)约21亿元,按初加工平均增值600元/吨计算,可增加年产值4.92亿元,全市年加工笋产品3万多吨,产值达3.5亿元以上。

短板

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

虽然英德市麻竹笋产业近年带动了不少农户发展致富,也具有可喜的市场前景,但仍面临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而不强、麻竹笋加工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产业产品的科研力度不足、产业规范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英德从事麻竹笋产业的人员虽然多,但大多停留在收购贩卖原材料、粗加工和贴牌生产阶段。”英德市麻竹产业协会会长黎水清表示,英德麻竹笋的原料、粗加工产品大多销往广西、四川等地,再由当地大型加工企业进行精加工制成各类麻竹笋食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终端掌握在他人手中,导致英德当地的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

“西牛麻竹笋有基础、有面积、有市场,但唯独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品牌。”罗亚生也提到,西牛麻竹笋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墙内开花墙外香,“西牛麻竹笋大多以产品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外地,到达市场终端后却成为了别人的品牌。”

此外,英德麻竹笋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引领能力,主要以小作坊为主,缺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龙头加工企业。产品品牌停留在小、散、弱的状态,产品设计单调、内涵不足,英德本土企业中仍未有从事麻竹笋生产加工的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英德市鼎胜竹笋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负责收购农户的麻竹笋进行粗加工。该合作社负责人陈金元表示,合作社一年收购麻竹笋约1.1万吨,“主要销往广西、重庆等地方,一斤的利润在0.15元左右,靠销量来维持。”陈金元坦言,虽然他明白粗加工利润不高,但想建厂走深加工路线却苦于缺少资金。

黎水清说,英德种麻竹笋历史悠久,至今有上百年历史,但各企业对高科技、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程度低,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产品粗糙、低端,深加工程度不够,缺少科技含量,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今国内竹制品已深入到群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竹的日用品、竹纤维产品、竹质生物制品、竹工艺品等在市场普遍可见,但我市均无此类加工项目入驻。”

机遇

规划打造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2年是英德麻竹笋发展腾飞的关键之年,英德力争在两年内把麻竹笋打造成为百亿级支柱产业,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壮大麻竹笋产业。

郭成战介绍,立足生态区域优势和麻竹笋特色产业基础,英德拟定以西牛镇为核心区,辐射水边、浛洸、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等镇,申报2022年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省级产业园建设平台,加快推进全市麻竹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项目实施主体初定由广东千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并在今年2月7日向全市发出产业园建设项目入库申报的通知。

目前,英德已协调约232亩土地用于产业园项目建设,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和资金使用方案等申报材料也已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审批报送阶段;通过省级产业园助推英德市麻竹笋产业规模化发展,激活特色麻竹笋品牌价值。

广东千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英德麻竹笋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英德麻竹笋有规模、有实力,而且是富民产业,打造省级产业园将进一步提升英德麻竹笋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2月15日,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麻竹产业协会、英德市农商银行三方签订了《麻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英德农商银行将以创新拳头产品“金竹笋”贷款,为麻竹笋产业群体授信20亿元并提供利率优惠,支持满足广大企业、农户在笋产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

“以前想走深加工的路子,但一直缺少资金购买加工设备,只敢想不敢行动,现在有了金融贷款政策,我第一时间申请。”麻竹笋种植大户龚文钟说,有资金的支持,英德麻竹笋能更快地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除了政策扶持,不少麻竹笋企业也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英德市大粤北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西牛镇,如今正打造一个麻竹笋公共服务平台,为麻竹笋产业电商化提供各种定制服务。该公司负责人刘冠然介绍,当地麻竹笋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是接到大批量订单、收购、生产、发货,普通农户或行业外的人员难以参与到市场终端。“我们想打破这种模式,让更多行业外的人参与到麻竹笋产业。”

刘冠然说,公司可以为从事电商的客户提供麻竹笋的定制服务,包装、口味、形状、订单量都可以选择。“客户可以自己打造品牌,也可以用公司的品牌,甚至生产完后可由公司直接快递到消费者手中,减少客户租赁仓库的成本。”刘冠然表示,这样的模式能够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麻竹笋产业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提高英德麻竹笋在电商市场的竞争力,打响英德麻竹笋的品牌。

位于连江口镇连樟村的广东碧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该公司重点对销量不佳的麻竹叶进行研发和试验,成功地将初级农产品麻竹叶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进行深加工,推动麻竹产业的发展。

“麻竹叶四季常绿,也不打农药,可以深加工。竹叶做成竹叶茶,竹叶茶做成竹叶酒,竹叶酒做成化妆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麻竹叶深加工,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麻竹笋种植户均增收入2000元以上,还可以解决大规模种植麻竹叶的出路。

聚焦

讲好竹文化故事

“麻竹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英德市委、市政府有信心,也有决心发展好麻竹笋产业。”在近日召开的英德市麻竹笋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张杨彬表明了大力发展麻竹笋产业的决心。他指出,英德注重顶层设计,加强麻竹笋产业发展研究,强化为民情怀,树立系统思维,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大户为基础的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

张杨彬强调,要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把麻竹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来培育,力争将麻竹笋打造成为百亿级支柱产业;要以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建立麻竹笋研发中心,依靠高等科研院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才进行科研攻关,组织企业制定麻竹笋行业质量标准,助推企业从粗加工转向精加工;要加大对麻竹笋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广,挖掘英德麻竹笋种植历史,讲好竹文化故事、做好竹文化文章。如麻竹笋可以与清远鸡、河鲜、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打造“笋+鱼”“笋+鸡”等餐饮、旅游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助力乡村振兴。“西牛镇在打造西乡月美丽乡村风貌带过程中可以融入竹文化,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

对于英德提出的要加大麻竹笋产业科研投入,培训相关人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博士、副教授徐吉祥十分赞同。“除了常规的麻竹笋食品加工,英德麻竹笋已多年没有研发出新产品。”他建议,英德可以聘请国内知名的麻竹笋产业专家学者担任英德麻竹笋产业发展顾问,依靠高等科研院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进行科研攻关,研发新产品。

在品牌建设方面,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量质并举,引导当地企业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同时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建设初精加工设施,以提升其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能力,助推麻竹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荐内容